周五晚上约同组同事小聚,吃了一个迟到散伙饭。其实一个多月以前我就已经划到一个新成立的科室去了,工作也基本已经交接完毕,只是那边座位紧张没位置,暂时还赖着没走而已。
在研究所呆了三年,又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似乎有个规律,公司基本上每隔三年都会有一场大的人事变动,我也会随之挪动一下地方,有的时候是主动的,有的时候是被动的,这次说不清楚是主动还是被动,但是感觉该离开了。研究所太多老鬼占据了关键的岗位,下面的年轻人都没有上升机会。我这一走也算是给年轻人腾一下位子吧。
2006年,从底盘科到了动力总成部,一干10年,是呆得最长的一个部门了,期间也多次更换科室。2016年趁着机构重组,响应黄首席的号召,从动力总成部调整到了整车集成部,加盟了刚刚组建的NVH研究所。这个科室在组织机构里一直是虚拟的,直到三年后的今年才算落到了实处。但是我却要走了。
在这三年里,我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和以前做产品设计只在一个零部件领域深耕不一样,过来做整车性能虽然深度不如以前,但是涉及的面广多了。经过学习和具体问题处理,让我对动力底盘领域的NVH问题产生机理以及问题解决方法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拓展了自己知识面的宽度。
以前以为把悬置系统研究得很深入了,编了那么多的标准规范,搞清楚了系统及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以及验证方法,黑的做成白的,就差不多了,自己都觉得很牛逼的样子。但悬置到了具体到整车上,还是会出来很多问题,光靠解耦率和频率分布好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悬置在整车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刷新自己对该系统的认知。
同时也认识到了悬置系统确实是一个很难做的系统,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太高,很多问题都想通过调整它来解决,而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这就导致了悬置系统工程师里外不是人。
特别是近一年多来,与某自动变速箱有关的几大问题,诸如换挡冲击,异响,冷车抖动以及匹配三缸机出现的问题,都期待通过悬置的调试来解决,这一番悬置的大改让我都差点怀疑人生了。
什么解耦,频率分布,耐久在这时候都要先丢到一边去,把问题解决了再说。有的违反悬置设计常理的方案也不得不考虑先做出样件来试一试,往往一个车型就得试上几十个方案,经常搞得疲惫不堪。也免不了被兄弟部门诟病,有的时候我也变得左右不是人了。
原来换部门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搞个把奖项好报教授级高工,在原部门参与研究项目少,根本没有机会在报奖人员名单里排上号,过来这边还有一点机会。但最终报职称时,也只是得用了一个上汽集团的技术创新奖三等奖,聊胜于无。主要靠着吃以前的老本才把终极职称搞了下来,也算达到了换部门的预期目标。
三年下来,对NVH的认识深入了很多,解决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使得我有了写一个公众号的想法,并于年初付诸实施。陆陆续续的写下了200多篇文章,有技术总结,有个人实践,也有部分是个人成长经历,都分享在上面,帮助了别人,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在行业的知名度。今后虽然离开了NVH研究所,但仍然还奔波在解决NVH问题的路上,可写的素材仍然是俯拾皆是,公众号仍然会继续更新下去。
三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对于我来说,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对人生阅历的丰富,都有值得回忆和总结的东西,今天就谨以这篇小文来总结一下NVH研究所这三年的经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