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在闲聊,朋友突然聊起,最近手头紧,随即问我,你缺钱么?
我思考了1秒钟,说不缺。
事后思考了下,我是如何做的判断,我真的不缺钱么?发现当时我脑海中只是过了一遍我的日常生活,工作,吃饭,睡觉,周末聚会,电影,大保健,必需品,游戏等,感觉工资+淘宝收入是足够的,还有富余,所以我说不缺。仅此而已。
我站在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前提里,站在了眼前的需求里,我觉得我的回答是真实的,面对一个朋友;没有过远的估计买车买房的需求,也没有装可怜哭穷。但是,我并没有站在朋友,发问者的角度下看待这个问题,他所谓的缺钱是站在了怎样的需求里,他期望我给出怎样的答案,或者说,他并不是期望我的答案,他只是想要找到一个跟他有相同感觉的人,可以“抱团取暖”。
所以“缺钱”是种状态,没有量化的概念。是种生活的状态,是种个人心态的状态。
生活条件低的人,每天勤恳工作,没有过高物质要求,不奢望豪车豪宅。他们中也有不缺钱的人,即对生活满足的人。换言之无论哪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存在不缺钱,对生活满足的人。
那时的我给出“不缺”的回答,也许也表现出我对现在生活的满意。而同学并不满意。
是的,我忽然明白,这才是同学的核心诉求。跟做产品一样,用户提出的问题或需求,也许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问题,一个用户需求的根源。生活工作中,应该更多注意这样的情况。
有时,我们在搞不清对方需求的时候,会问那些“你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点蠢。如果用户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呢?就像我想买鞋,为什么非要说我要买衣服呢?另外如果用户确实知道,而他又不直接说,就说明这个问题可能影响到他内心柔弱的地方,所以强迫他们说出来也是不可能的。
能做的只有观察,思考,多去关心了解你认为对你重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