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地道的长沙老街,连接着新外滩与西湖公园,大约一千米长,有点像广州城中村的感觉。路面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比月球表面还惨。要是下起雨来,那真是够喝一壶了。在这附近住了三四年,也习惯了,甚至觉得这才是老长沙的味道。让人在下班以后能够脱离快节奏的工作,步入舒适区,有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感觉。只是这条街目前也在拆迁中,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条步行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这几年下来,整条街大大小小的饭馆,粉店基本上都吃了一个遍,哪家的口味地道,哪家的分量足心里面都有个底。唯一没有涉猎的就是去年9月份左右新开的两家轮转麻辣烫。无数次的路过,也曾跃跃欲试过,但终究还是忍住了。倒不是因为纠结,只是因为对麻辣烫内心里面还是有阴影。以前也爱吃麻辣烫,但每次吃完以后,肚子几天都要闹情绪,最终也就忍痛割爱了。
虽然我忍住不吃,但我每次经过都会观察一下,渐渐的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一家麻辣烫生意火到不行,另外一家我基本上每次路过里面都没有一个人,这充分的调动了我这个既喜欢看侦探悬疑小说又喜欢分析的心理。
事情还得从开始说起,去年9月初第一家麻辣烫开张的时候,我正好下班路过,他们在做活动,可以免费送5串,当时一个火爆场面。我想大家可能都会这样想,免费吃5串,那我吃完5串就走,或者再多吃一两串就走,也就坐一次公交车的价格,超值呀。于是一大堆人排队等候,我当时有点心动,但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排队等候的人,而且还在大街上,想想也就算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家麻辣烫的生意一直都很火爆,每次一到饭点就爆满。接着没到一个月,隔壁也开了一家麻辣烫,跟之前的这家仅隔了一个商铺。而且实物和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简直比麦当劳还肯德基的翻版呀。
第一家麻辣烫下午4点的景象 第二家麻辣烫任何时候的景象以上就是先后开的两家店,第二家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还是可以的,有时候也有三四个客人,主要是第一家店人爆满,没地方坐,大家才选择到第二家来。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尝鲜,来对比一下两家店的口味有什么不一样。渐渐的,当大家吃麻辣烫的热情消退,客流量和消费频次回归到一个常态(毕竟你总不能每天都吃麻辣烫吧,也要吃点浏阳蒸经典辣椒炒肉什么的,否则你家厨房要发霉了),客流量的减少,意味着真正的竞争将要开启了。照理来说,两家店生意应该不会有多大差距,但现实却给推理狠狠的来了一个大嘴巴子。
在市场回归常态以后,第二家店就一直生意冷清,经常是无人问津。就这样持续了三四个月,依然如此。我每次在这经过,总要对比一下两家店,然后在琢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脑子里面有一个大概的判断,但是因为自己从未去亲自品尝过,所以也不好冒然下结论。
下午四点半在这经过,想想是该去解开这个让我猜疑了三四个月的疑问了。于是在第一家店外拍了一张照片,老板看着我笑了一下,把我请了进去。我进来的时候里面坐了4个女生,看来女人依然是消费主流人群。老板给了我一个小锅,可以放在电磁炉上加热,锅底1元,白签素材1元,绿签肉类2元,个别红签3元,很亲民的价格。附近有小学,有中学,还有一所教师培训职业院校,客流量有充分的保障。口味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属于中等水平。在吃东西的过程中,发现店里有饿了吗和美团的宣传贴,我问老板这里还可以外卖,老板说店虽小,但是顾客可以通过美团,饿了吗,百度糯米等下单配送,并且还支持微信,支付宝,拉卡拉刷卡支付,这应该让山姆大叔听了会大跌眼镜了。饱饱吃了一顿,一数竹签,也就二三十,如此亲民的价格,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
结账以后我停了一会,就往隔壁的第二家麻辣烫走去,并非还要吃一顿,只是想探探情况,做一个对比。当我进去的时候,里面冷冷清清,老板娘坐在里面玩手机。心想这都玩了三四个月手机了,这心该有多大呀。我进去就问老板娘能否在美团或者饿了么下单,以后我可以在家就点菜。老板娘说没有这个服务,你可以现在买点,直接带走。我又看了看她的墙壁和收银台,倒是很干净,没有任何的商业宣传,也没有微信而支付宝二维码。我想我已经明白为什么第二家店生意一直冷清的原因了,也就没必要下次来吃了。
总结一下结论吧,第一家先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市场和消费者一半都只认第一。其次第一家店销售的模式,支付的多样性贴合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喜好,而第二家就显得过于死板了。再次,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走,因为在用户对一个事物不了解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选择轻易去尝试,而会选择大众都已经在经历的事情,这最终会演变成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没人关顾。此外,由于人少,轮转台上的菜永远都是满满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你每次都门可罗雀,但菜品却依然是那么多,而且这条街很少有流动人口,都是一些定居人口。大家每天都看着,逐渐大家会怀疑你的食品是否新鲜。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每天都没有什么人,但每天都要有那么多的食品,而且食品都是很容易变质,除非你真的很有钱,能一直硬撑着,否则一定会在食品上面做文章,这就让消费者产生了怀疑。
其实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第二家店铺的老板根本不懂麻辣烫和餐饮行业。虽然我没有做过餐饮,但是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其实更具有发言权,因为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当我每次路过的时候,第一家店总是热气腾腾的(门口放了两个熬汤的大锅而且香气逼人),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吃火锅麻辣烫,特别是冬天,有那股热劲,会让你有种想要走进去酣畅淋漓的吃一顿的念头,那是上万年前老祖宗开始使用火来烧烤食物所带给我们即将进食的原始冲动信号。而第二家永远都是冷冷清清的,咋一看像是卖长沙老冰棍的冰室。在他的店里店外都没有看见有熬汤的锅,我真担心他们提供的锅底和汤到底能吃吗?餐饮,就是要让人一看就有想要吃饭的冲动,而第二家店老板似乎只适合玩玩手机。
自己的结论得出来了,但是还是觉得很不解,明明已经输得很惨,却还在苦苦支撑。我不明白是因为面子问题,不好意思灰溜溜的走了,还是因为前期投入过大,不舍得就这样白白放弃了。如果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或许还有转亏为盈的可能,但是在这种固定人群生活的地方,一旦人们心理的定位已经形成,即使花费巨大的代价也很难改变大家对你的看法。放弃是一门艺术,无谓的坚持就是作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