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行业竞争激烈,仅在中国,每天就有数以万计的销售人员被辞退或者主动转行;同时,每天又有数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涌入这个烽火不断的厮杀猎场。不管是离开还是进入,求生存和搏发展都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为什么这一行那么火?因为它门槛很低,谁都能进来。但是门槛低的直接后果就是,80%的人在销售行业做不过3年就会转行。
但也正是因为在这一行坚持了下来,他们现在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比如某豪华品牌的汽车销售冠军,现在是身价上亿元的企业老总——虽然已经不再负责销售业务,但他在公司创下的销售纪录,至今没能被人超越。
这说明什么? 这些精英可能没有你长得好看,没有你能言会道,也没有你懂得察言观色,但是他们成功了,原因在哪里?
我觉得除了坚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们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特点。
所谓同质化竞争,首先是因为大家推销的产品都差不多。以保险产品为例,你可以去几家大的保险公司看看,针对小孩教育、医疗、终生保障的这些产品是不是大同小异?没有谁敢说自己的产品回报率是别家的3~5倍吧?既然这样,客户凭什么选择A的产品而拒绝B的产品?
其次,销售员接受的培训同质化也十分严重。做销售的,人员流动现象很普遍,可能你今天在甲公司做片区经理,明天就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做市场部主任了。这有个好处,就是行业里最先进的东西可以相互交流,但随之而来的坏处就是你有的别人也有。今天甲开发出了一个很好的培训项目,可能明天竞争对手乙的培训课上就用了,而且还更符合乙的产品特色。这样培训出来的销售员,就是个“万金油”,可以卖甲的产品,也可以销售乙的货物。那么对客户来说,感觉自然是千篇一律。
现在早就不是你便宜一块钱,我打折两块钱就能把东西卖出去的年代了。同质化竞争的不可避免,其实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思路——“逆流而动”。就是针对细分人群,寻找自己的差异,这个差异越具体,就越能够吸引自己独特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这些年汽车已经在中国很多家庭中普及。如果把时间往前推10年,可能大家只知道一般家用汽车分两厢、三厢、SUV这几种,有些了解汽车的人可能知道还有一种MPV。
但是现在,光是SUV这一种汽车,就分为纯越野的SUV、针对城市路况的城市SUV,还有尺寸极小的迷你SUV,甚至还有所谓的跑车SUV.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案很简单——就是寻找差异,抓住细分市场。
那么这个事情放在销售中,能给大家什么启示呢? 很简单,你的产品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你能不能从固定的产品之上,找到它的与众不同?或者给它附加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新价值?要知道,人都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它能够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如果这种与众不同又恰好符合客户的需求,OK,等着签单吧!
给你的产品,定义一个抽象且符合客户需求的新附加值。这就要求你不仅够聪明,更要真正去了解你正在销售的产品。比如一个豆浆机,你是只看到了豆浆营养、省事简便的价值?还是能看到无防腐剂,无添加剂,可以让膳食搭配更营养的价值?又如一部手机,其他品牌看到的是功能强大、灵活快速,而苹果看到的是和家人沟通,观赏女儿成长的照片,和好友连线游戏……相信我,前后两个卖点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赋予产品附加值只是寻找自我特色的一个方面。除这一条外,另外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在于将自己的销售特长发挥到极致。
客户可能会关心你开的是奔驰还是奥拓,因为这意味着你是不是值得跟他们坐在一起,但他们不太会关心你穿的是衬衫还是西装,因为相比于你的打扮,你能提供给对方什么样的服务,你对他而言有怎样的价值,这才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
在销售行业,不存在统一的销售方法,你应该意识到产品的价值,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特色。 如果你本身不是一个喜欢侃侃而谈的人,削足适履地强求自己反倒会阉割了自身的优势,以己之短和同行的长处竞争,吃力不讨好。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优势在于语言的沟通,也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控制自己,那样的结果很可能得不偿失。想要在销售中赢得一席之地,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进而不断地强化这种优势,在客户面前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方能有进一步的可能。
比如,朴拙的人可以着眼于让自己不多的语言更为精准,更加深入地观察客户,多为客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语言能力较强的,则可以着眼于自身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煽动性、表达的时机拿捏等问题。 你可以不是最好,但一定要与众不同,这是在销售行业活下去,求得发展的必备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