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基督教认为,人类原初的罪恶起源是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实,从此人一出生就背负罪愆,欲乃罪之始,是关于人性,关于生存与死亡,关于希望与绝望,关于疼痛与恐惧,这是上帝视角的原罪。
从远古开始,我们便群居而生,一起狩猎,一起采集,这当然也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若是我们长期接收不到同类发出的信息,便会觉得焦虑异常,从而慢慢会降低我们对生活的探索性和主动性,然后会削弱我们的生存能力,所以人类的社交产生于求生欲望,目的就是活着且想要活的更好。
因怕落后,怕孤立,怕淘汰,怕无知,怕犯错,怕遗漏,怕失去,所以人类天生就渴望社交,是的,就是为了求生,这就是普罗大众的社交原罪。
随着交通,语言,通信等方式的变革,逐渐消除了社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也正因如此,人知道了世界的大千,知道了宇宙的奥妙,知道了还有更多和自己类似的物种存在,其原有的社交原罪被放大了,那就需要多种多样的社交行为来压抑原罪力量蔓延,从而带来求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那么多的社交场景,社交行为,社交工具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社交其本质是汲取,一旦无法汲取便会产生忧患,进而会跟随人性去开拓新的汲取可能性。但是,社交又是上帝给与人类救赎和自赎的途径,当社交超越了汲取本身,就变成了不断的分享,而且是无需回报。所以,汲取与分享,就像是背脊相对的天使与魔鬼,人心在之间摇摆,人也就在天使与魔鬼的角色中交替更换。
以上的内容,只为说明社交一直都在,而且会一直存在,无论发生载体如何变化。
那怎么做好社交呢?
先举个例子,QQ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为什么可以杀出来?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拓展了QQ以外的社交圈子。微信如火如荼的时候,陌陌为什么活了下来?其也是拓展了微信用户新的社交圈子。但你会发现这些产品的社交能力几乎没有明显差异的变化,都是IM而已。
另外例子,小时候一定有几个死党每天混在一起,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比如初中,高中。但是到了考大学大都各奔东西,即使原来的感情还在,但是由于生活圈子不同了,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也许每年只能见1次,甚至几年也无法见面。
当然互联网解决了空间问题,但是实际上最根本的不是无法社交了,而是由于人到了不同阶段,会处于特定环境,出入特定圈子,导致了原来的社交对象已无法平衡其社交原罪,那就意味着原有的社交效率变低,人就会产生新的求生焦虑,从而探寻新的社交场景,这就是社交有不断汲取的原罪。
再举个例子,市面上各式各样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但是大都在社交形态上进行创新,视频社交,兴趣社交,LBS陌生人社交……但社交形式只是一种媒介,不同的时代体现不同而已,比如面对面交流,书信互通往来,电话嘘寒问暖,视频真实互动,附近沾花惹草等,这些会有用户尝鲜,但是其留存不会好。
所以,社交产品早已不是社交能力的强弱,社交形式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其核心价值社交圈子的拓展能力及稳定性。
所以你只要做到:
一、社交拓展性
尤其对新的产品,一定要为用户带来新的社交圈子。
二、社交稳定性
你会发现大部分产品社交稳定性很差,也就几次,结果就不了了之。
所以,以上2点可以基本解释所有成功或失败的社交产品。
但请特别注意:社交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社交黑洞。由于黑洞有把周围的人轻而易举吸进去的能力,比如微信就是现在的社交黑洞,你总会发现,聊着聊着,就加个微信吧……所以这是社交产品的最坏时代。但是人们是不喜欢或是对黑洞恐惧的,所以会本能的选择逃离,所以这也是社交产品的最好时代。
人一出生就背负罪愆,欲乃罪之始,是关于人性,关于生存与死亡,关于希望与绝望,关于疼痛与恐惧,这是上帝视角的原罪。最后附上一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这是六叔的杂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