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需要跳到啃读的部分,进行记录思考)
1)永恒的:柏拉图借鉴苏格拉底的宇宙观,将这二者组合起来,在一种水平上“视”实在存在于抽象形式的永恒之中,而在另一种水平上存在于当代生活的流动之中。但他赋予形式以更高的价值——在它们的存在中实在是永恒的、好的和有品格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具体事务则次之,他视它们为形式的“复制”。
【思考】反复阅读,才读出一些自以为是的端倪。“抽象形式”的永恒,就是一帧一帧静止的画面。“永恒性在西方思想获得优先地位。”如果只是这样去思考问题,便能很好的将自己从情境中抽离出来,那些事物不因你的意志改变而改变,它们会一直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比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生长,它们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这种“抽象的形式”也有品质之分,但这里的“永恒的、好的和有品格的”和当下的语境意义是一样的吗?我不能思考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科学和神学也是彼此强化的”,当神学赋予科学的定义,那么神学倡导的一切就容易成为宇宙的中心。那固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论,也是需要辩证看待。
笛卡儿说:“我思我在。”即“实在为永恒”,反思的心灵赋予自我存在的能力,“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是否可以这样想——“我想到了所以存在,我没有想到就不存在。”
2)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坚持生活是持续的流动。在此生活被比做溪流,永远是运动的——人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溪流因为溪流自身是变化的。
【思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最为熟悉的一句话,因为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流动”是生长的第一要素。所以,强调“过程、运动与暂时性”,这与上面所说的“永恒”是相反的。
永恒与确定的呼应,流动与不确定呼应。作者说:“不加束缚的自然的浪漫主义理念,总是受到目的论遮蔽——一种趋向最终预定目的的令人动心的运动。”如果目的论是确定的,那么过程就是不确定的。
这里进行阐释时,作者用了几句较为浪漫的话:命运神奇地纺织着生活的纱、卡片的阅读和茶叶的品尝。细想,会发现作者给“命运、卡片和茶叶”都赋予了生命力,它们有做事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阅读卡片、品尝茶叶。
其实,世界不是二分法,永恒中也有变化,变化中也有永恒的规律,单纯强调其中一种必然会走向封闭。所以作者说“要第三个传统才能予以更好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诠释学”。且听下回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