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一字立骨法解读文本,可以以少总多,以简驭繁,高度概括文本的内涵,可以非常迅速的整体把握问题。
这样集中精力理解一个字,用这“一字”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对于训练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所谓“骨”即文本的主心骨,也可以称为一个文本之“本”(根本),可以指文本的主旨,或文本的主线,或作者的主意(主要意图)。
写作讲究炼意立骨。
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
一字立骨法,亦称一字经纬法,本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是写作中的一种窍门。
犹如沙里淘金,需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概括出一个闪光的字眼,为文本立骨,使人物的行动,故事的发展,叙述的展开,围绕着这一个字,浑然一体,卓然挺立。
巧妙的运用一字立骨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到焦点上,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
一字立骨,其实指的是经过高度浓缩的主旨线索,与传统的诗眼文眼相近。
写文章应当先立纲领,并以之作为统帅全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字立骨的“一字”指凝结着文本立意的关键性的一个字。它是全文的精粹,主旨的浓缩;又是文本结构的据点,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
因此这个词或这个字就成了文本的纲,纲举而目张,以简而驭繁。
设置这样“立骨”的字词,需要把凝结着立意的字词安排在最关键的层次。因为一个文本,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在其纵横交织的结构中,必然有各种力量交叉的中心环节,这就是着力点。也是一字立骨的设立之处。并且要使这个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反复出现,形成“意”脉,不必处处求现,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使人反复揣摩。
一般情况下,一字立骨法适用于叙事性文本,尤其是长篇叙事行文本,要在较长的情节链中设置,并确定一些关节之处,使立意明而意脉通。
既然作者在写作时常用一字立骨法谋篇布局,精心经营,用心血融铸成一篇美文,一首诗歌,一篇小说,这个字会在文本中时隐时现,似影似现,如水波荡漾,波光粼粼。
解读则需“延波讨源”,这时隐时现,似隐似现的一个字,发现作者构思行文的佳妙,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的主旨。
当然也有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有意识的注意以一字立骨法,但只要是一个优秀的文本,经过我们的归纳,浓缩却也能够找到“立骨”之一字,进而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小记:这个解读方法真的是很神妙——一个文本,只用一个字来把它概括出来。这这个字还要能够贯穿全文。
好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慢慢地追根溯源,一步一步得到真相。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
好像在本文前面品析说的:读教学最忌没有整体观,教师牵着学生枝枝节节随文爬行,给人一种匍匐前行的痛苦感觉。——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种痛苦的感觉,那简直就是妙极了!一字立骨法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办法!
这个字是主旨线索。全文是围绕着这个字展开的。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一字立骨法如何操作呢?请听下回分解。
周末也要争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