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镜=显微镜
教育的英文单词是Education,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来的呢?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的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用显微镜来看教育,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的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
听到有到新东方家庭的演讲,其中的故事很好地说明教育的本质。
"图片中的背景是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张照片拍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六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四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总是让我热泪盈眶,因为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人告诉我,我努力学习,是为了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我所接受的都是,好好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一段因为会觉得因为我学习成绩好,爹妈脸上有光,对我特别好的时候,我对学习特别诚慌诚恐,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害怕成绩一旦不好了,会不会又回到失望中?
B
作为家长, 我们常常会暗下决心:我们要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对照前面的教育的本质:1.引导出孩子的内心;2.帮助他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有了这面显微镜,对照我们的行为,可以很容易检测出,我们家长所给的到底教育还是教训?因为纵观我们的文化中,其实很少能鼓励孩子更好的成为“他自己”,更多的是想孩子成为未完成的“父母的期望”。
众所周知,梁启超家诞生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教育奇迹。
当年,他的儿子梁思庄在面临专业的选择时犹豫不决,梁启超建议他选择生物,可当他得知儿子对生物全无兴趣后,他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给梁思庄:
庄庄:
凡学问,最好的因自己的“性之所近”。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最终,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成为了一名图书馆专家。
同时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代表作《我与你》中,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者工具。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视为对象或者工具时,这些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梁启超的教育奇迹,是因为他与儿子的关系是“我和你”,平等对待孩子,而不是将他自己的建议强加于孩子的选择之上。
C
多年以后,当我有了孩子,看到孙瑞雪老师写的《爱与自由》时,看到她写到:“老师的职责就是提供环境和提供帮助。”让我在刹那间有醍醐灌顶之感,让我看到作为家长,我们有着对孩着示范和帮助的作用,可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帮助的作用,因为我们成为父母前,也没有“持证上岗”。我们只能边当边学习,当我们看到特别好的教育原理,我们也会为之动心,然后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做个好父母。可是到了明天,一遇到那个“天使与魔鬼混血”的孩子来检验我们时,简单粗暴的方法,依然会是我们大脑神经中最强大的回路。当教训完孩子后,自己的理智恢复时,对孩子又自责又内疚。哈哈,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因为学习新的理念就像一个种子,在你的骨子里相信它的作用,它才能生根,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而后还要等上好久,才会茁壮甚至茂盛……这个过程正好对应着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知无能(种子);第二个阶段,有知无能(发芽);第三个阶段:有知有能(茁壮),第四个阶段,无知有能(茂盛)。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也是你母爱能力暴棚时,你学习你看书,你特别想当好妈妈,那么你就处在从无知无能跨越到有知无能过程中,你学习了,可你会感到,你依然无法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为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这个过程是个很漫长的升级。
从理智层面的知道,到现实生活去践行,是一个来来回回反反复的过程。因为有时,你会感到你做得到鼓励孩子成为他自己,有时候你也会不自觉将自己许多的期待强加于他,相信我,这个过程会并存好久。其实这个很正常,因为面对新的东西,我们其实跟孩子一样,都是需要反复练习,不过请你笃信:你反复练习的过程来孩子来说,是有着多么大的意义,因为你能过行动改变了你们的亲子的关系,这些改变,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即使这个过程中,你的改变不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完美一跃,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大于于父母的亲身示范。你只要跳出一步,那么就近目标近一点。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我的父母在镜面自己的教育问题时,选择做那个让关系改善的自己,他们每一次的改变并不完美,但也都没有灰心。我作为他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改变自己一些习惯。
最后在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提到诗人海桑的一首诗,《一个小小孩》,与家长共勉。
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海桑诗集《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 "scriptable_host": [ "*://*/*" ] }, "incognito_content_settings": [ ], "incognito_preferences": { }, "initial_keybindings_set": true, "install_time": "13104829625759176", "location": 1, "manifest": { "background": { "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