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古往今来,月亮这一文学意象从来都是与思念之情相关的。为什么月亮总是与思念相关呢?
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圆了,人却没有团圆,这种对比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引起人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看着那孤单地悬挂在天上的月亮,一个人独处,就特别容易产生关于孤独的联想,进而升发出对人、对物、对事的思念。
作者对故乡月景的描写,主要是围绕着苇坑这个场景展开的。在一个孩子那充满稚气的眼中,这就是他所能想象的最大的一片水。而苇坑周围,就是幼年的季羡林最初展开探索的小世界。数星星、捉知了,他在月亮的映照下玩得不亦乐乎。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再看看芦苇塘中倒映着的月影。水天之月相映成趣,作者在懵懂之中,一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就此萌发了。四十多年中,作者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所过之处,不乏赏月的名胜之地。在瑞士的湖上、在非洲沙漠中、在无边的大海里、在巍峨的高山顶,作者见到了很多美妙绝伦的月景。然而,这些都不是他熟悉的月亮,映照着的也都是异乡的土地,以及作者这位漂泊的游子。通过对广阔世界中的“大月亮”和故乡记忆中的“小月亮”进行对比,以异乡美丽的月景反衬了故乡月景的可贵。另一方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距离自己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也是越来越远的。
月影漫漫、乡情悠悠,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故乡那个质朴的小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