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蒸馒头
难忘小时候过年蒸馒头的仪式感,在我老家的四合院里,用凳子支撑起两个大案板,点起灶火,几袋白面粉摆在院里待用。婶子、大娘、邻里等齐聚在一起,四五家合蒸。人多力量大,和面、揉面,压面是揉馒头前最后一道工序,用擀面杖将一大块面团压得劲劲道道,开始用刀切剂子,揉馒头——实心馒头、包皮儿馒头(外面是白面里面是玉米面)、花卷、豆馒头、花馍(上供用)、菜馍馍,一应俱全。
我最喜欢豆馒头,尤其煮豆子和红枣时,那种特殊的香甜味道沁人心脾。我常常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尝一口,不解馋,想再吃一口,不敢吃,想着长大后自己有钱了一定吃个够。用灶火蒸出的馒头,个个皮儿光饱满,一层一层地劲道,比平时的馒头好吃。蒸好后在篦子上晾一晾,就收到boluo里,盖上大笼屉布,一家一buoluo,从这一天开始吃,几乎吃到正月二十。腊月天气寒冷,可是家人们沉浸在热热闹闹、热气腾腾的蒸馒头的仪式里,欢天喜地,连说带笑,忘记了冷天,脸蛋都是红扑扑的。
04.贴对联
过年贴对联,我常常被娘分配去给我爹打下手,那时和现在不同,仅是一个单元入户门,最多加一个车库,两幅对联两三个福字就可以了。那时住在农村,小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各个门口以及大街门口都要贴对联,再说对联是最便宜的新年物品,非常有喜庆的气氛,“福”字、有寓意的年画,屋外屋里,能贴的地方都要贴到。那会儿没有胶带,全部用水和面加热自制浆糊,用碗盛上,再用刷子刷到墙上,这样贴好的对联一年都不会掉落。不像现在,用胶带粘贴的对联,还没出正月,风一吹,就被刮掉了。
05.包饺子
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令我难忘,剥大葱是第一步骤,娘在除夕前一天安排我们姐几个一起剥葱。我们边剥边说笑,不知是葱辣眼睛还是说笑笑出的眼泪,每次都是泪花闪在眼里。剥出一大堆葱,洗干净,把葱尾葱根切掉,其余晾干。除夕一早,由爹搬出大案板,摆在地上,四周铺上报纸,开始剁葱,这个步骤比较耗费时间,辣眼睛最厉害,一般人做不了。葱剁碎后搭配爹早已备好的肉馅,放到一个大盆里,香油、盐、五香粉适量;爹开始炒酱,酱放油中,容易炒糊,不知爹总结了多少回,从我记事起,爹的炒酱技术即是炉火纯青。爹用晾凉的炒酱倒进葱肉盆里,用心调出特殊味道的饺子馅,用我娘的话说:“闻闻,闻闻,能把你们香一个跟头。”常常引得我们在一旁哈哈大笑。最后一个环节,由大姐、二姐擀皮,娘和爹包饺子,我负责摆饺子的同时,在一旁认真学习,一直到12岁,才学会些皮毛。
煮饺子,爹最拿手,点几回水,点多少水,煮多长时间,恰到好处不破皮儿,爹把握的的火候最到位,煮出的饺子,品相极好,咬一口,满口酱香味,不吃你不知,那可是最好吃的味道。
直到现在,爹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炒酱的手艺始终未丢,每到春节前,虽现在由保姆负责包饺子,但炒酱调馅都是我爹负责。每年初四回娘家,晚上那顿饭,闺女吃隔年饺子,那是必吃无疑,那种特殊的饺子味道吃醉了我半生的岁月。(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