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参与了一个分享活动,分享者是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马志娟老师,现离开研究院出来创办了新的“爱哲实验学校”,希望在2-3年内能够有能力孵化新的创新型小规模学校。
在这次分享中,马老师用三个纬度去理解什么是“创新”,一个是大规模,一个是质量,还有一个是成本,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可以相对大规模复制和受用的基础上获得相对较高的教育质量。
在现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提及到的“模块化”,这个词语已经在很多场合听过、看过,也知道其价值,可是迟迟没有将其真正落地于他的教学设计中,即使有点思考和涉及,也想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面对真正的模块化,现在看来还是不彻底,专业化也还是有所欠缺的。
经过这一次的分享,再一次回顾现有的课程设计,以及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如何再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操作,更有效果,更具有可复制、可调整的模块化结构。
模块化是组建成系统最重要的单元,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马老师的这个愿景型学校,这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在中国,优质教育是稀缺的,是高成本的,很多创新型学校也是难以复制的,在一个中产以下群体足够大的环境下,能够出现相对低成本、但质量相对较高的教育形态,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的。真正由衷希望能够做成。
“3,2,1,停!”你对于模块化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呢?
特别感谢 | 图片来源:Pexels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