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一身正气,而不需要逼人英气。我们需要一身骨气,而不需要诺诺奴气。
今天,公司召开目标绩效沟通会议,就有关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会中,有个年轻的绩效主管,可谓出尽了风头。起初,大家对一些问题,敞开心扉讨论的热烈和谐,轮到他阐述时,他一会大谈读研究生的知识案例;一会又是开门见山的说这种问题就不值得讨论;接着又说一切问题都是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导致等等。
我听的是一头汗。我偷偷给他的部门长发了一个短信,找借口把他叫走,去处理临时交办的工作。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的一番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痛快了他自己,却是尴尬了众人。
客观的说,他算得上有才华,有口才,有能力。只不过棱角太锋利,伤人太犀利,英气甚是害事。
英气本身并无不妥,可理解为豪迈之气概。但这种气势不可过头,过了便成了英气逼人,“逼人”便让人不舒坦,不自然。我们的文化,是和谐的文化,你可以有才气,但过了头,咄咄逼人,也是不被人所接受。
你需要有才气,但更需要有“和光同尘而韬光养晦,知白守黑而深藏不露”的智慧,方为上。

在《四书集注》卷首引宋儒之言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英气甚害事。”
孟子,名气可不小,世人称之为“亚圣”,位于孔圣人之下。宋儒说他才有英气,有才学,有气势,有能力。但却因为他知道的足够多,性情上又足够豪爽慷慨,便出现了时常让人不舒服的棱角与针刺,不敢让人太亲近。
说起孟子因英气而误,我便想起了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故事记载在《孟子·梁惠王》里面。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其大意为,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齐宣王还能说什么,难不成也好说“我齐宣王,没有管理好国家,我罪该万死,我要革自己的命。”
孟子说话的逻辑性,确实让人佩服,由浅及深,循循善诱,最后引你入坑,包了你的饺子下锅。谁能有这么强的心力,谁有这么韧的精神,磨刀霍霍而来,面不改色,心不惊,仍然谈笑风生呢?
孟子把会议主持人兼老板齐宣王搞得狼狈不已,想必齐宣王心理便有了一道缝隙,让孟轲一辈子都不可跨越的缝隙。惹不起你这主,我可以不用你,让你离我远远的。是为,眼不见,心不烦,我开开心心当我的老板当我的王。
因此,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开头就说:“孟轲,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用。”
太史公对其评价,我觉得甚是公正。“道既通”,大道已成,治理天下智慧已有,但最终的结果是,宣王不用。为何不用,因为“王顾左右而言他”呀。连和你说话的兴趣都没了,怎能用你。
古今无别,讲话注意分寸,做事关注火候,凡事给点空间,给点缓冲,“润雨细无声”,方才最妙,方才有效。明明是下雨了,你却听不到;明明是做了,取得了效果,你却没有看到。
看看窗外,不知何时真的下起了毛毛细雨,听不到声响,如不仔细瞧看,都不会看得到。润雨细无声,润玉细无声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