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对真正结束的关系说是。
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被结束一段关系会令自己成为受害者和报复者的角色,痛苦和愤怒都是因为我们受伤和恐惧。肉体反应的是思想上的,这些反应都是你头脑的诠释,假如你一直在解释都是你的错或第三者的错,曾经我们那么美好,我们不应该走向这样的结局的,现实和头脑创造的梦境不一样了,这就是无意识地折磨自己。
让我们感受到痛苦的并不是来自肉体上,它是我们头脑里的想法和观念造成的。
你的想法仅是你个人对状况独有的诠释。
记得上周看到越书写越明白那本儿书四月妈的带领中有马冉冉诠释的一件事,马冉冉说他小时候因为吃饭的时候总是会被训,然后他就会胃疼,他怎么知道一定是这个想法引起的情绪,从而影响了生理反应呢?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营养搭配不均或吃饭顺序不对而导致的正常胃部疾病呢?上面这句话给了我很好的解释,你的想法仅是你个人对状况独有的诠释,这个诠释就是马冉冉他个人独特的。而且这个独有也是动态的,我想它会随着心智思维和经历的改变,想到这里,连自己对待同一件事情都是流动动态的,又为什么要求他人的一成不变呢,又或者那些担心孩子此刻的烂状态就也会永远这样下去了的信念更该被打破呀。
但我们为什么会以这种痛苦的解释来诠释状况呢?是因为头脑里的观念概念信念全都是关于事情应该怎样,我应该怎样,对方应该怎样,但事实与我创造出来的梦不一致,就产生了无意识的折磨自己。
我们可以对这个引起痛苦的深层信念提出疑问,问句大约有:那是真实的吗?那真的是我个人经验吗?还是一些我携带的观念呢?我难道从来没有经历过相反的状况吗?书上是以单身举例,假如恢复单身会有什么坏事情发生在身上,合理的不合理的都写下来。审视一下让你恐惧的原因:他们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摒除那些报复受害和恐惧的头脑,集中在事情上,能够撑过这些吗?你知道其他人成过类似事件的经验吗?这个过程头脑会一直把你往“可怜的我”的剧情里拉,展开头脑,如果假设某人正面临着和你同样的状况,你想要提点他,你会提什么建议呢?这个方法一下子就把你拉到了行动上来了。书上是用的单身这个例子,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这种面临困境的选择,伴侣不沟通了,孩子有不正当行为,这个方法就像是把自己择出来,不作为当事人当旁观者来觉察,比如假设一下这个是经常来吐槽的闺蜜,你会怎样回应她,怎样安抚她的情绪,又怎样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解决方案呢,又会给到他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建议呢?写下来,然后把称呼换成自己说给自己听。
当然大脑还是会持续的播放,“都是他们的错”“不关我的事”“我就是个受害者”这样的背景音乐,所以说这事不简单,毕竟啊受苦对于头脑非常有吸引力,受苦让我们感觉自己特别重要,因为一个没有问题的你还会是你吗?没有问题哪来话题呢?
只要我们仍然陷于“可怜的我”或者“都是别人的错”,那这就意味着我们创造了一个梦,我们在别人身上创造期望,梦想和盼望并没有错,但是一般你的期望通常会把你引领失望,因为他们是你对人物和情景的诠释,你带着你的需求和一副扭曲的眼镜去看这个世界了,我们创造了一副副玫瑰色的画面,老公疼爱啊,公婆和谐呀,孩子听话优秀啊,这些一般而言其实都不会有太多的真实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