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个女孩都应该看的一部电影。因为都尝试做乖乖女“七月”的我们有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安生”的古灵精怪,流浪漂泊。
我们是开在二七的双生花,对着镜子映照出了彼此。
其实今天要说的似乎和电影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在想“角色化”这个问题时,脑子里响起了江一燕的这首“安生”,希望你搜来听一听来看完文章。
01
我们到底是自己?还是不过是尘世间的一个角色
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一个李局长,一个吴教授,但其实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你认识的不过是他的角色而已。你愿意被定义为怎样的标签呢?
其实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我们要成为好学生,好孩子,好女儿,这些都是角色。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我们看电视,看书里那些至死不渝的爱情,看桃园三结义同生共死的友谊,我们小时候总会以为这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但是在人世活了几十年后,你才发现真实的人世间并非如此,这些不过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小概率才会被传颂,于是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越多的人变得越容易理想化。
我们上班就是角色化的对接。目标明确,分工清晰。但是下班回到家中,回归生活,却不明白了,会觉得自己的男友或者老公,为什么老是不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行动?
但是对方凭什么按照你的预期去行动呢?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
你习惯了对男友和老公应该是怎样角色预期的时候,其实是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接纳。
你何尝不想回到家中,是那个温柔的港湾,是能放轻松惬意的地方。既然如此,你又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期望的角色呢?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环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乖乖女“七月”和古灵精怪“安生”
02
不同的关系中,角色和位置不同,我们是否入戏太深
在一段关系里,你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一些行为的期待。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因此你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
但是我们在扮演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角色时,时间太长,入戏太深,就把这个角色当作了唯一的自我。
每一种角色期待,都给你提供了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想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是影响我们行为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语言上的期待还往往和角色上的期待相矛盾。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成为了焦虑的妈妈,一面总是说着“我的小孩就是太粘我了,根本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希望他怎样怎样。。。” 而另一面呢,总是不自知地帮孩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在角色的期待里,我们已经把孩子放在一个“没自主性”的位置,当然孩子也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事都有我妈”的位置。
这时只是单独语言上的表达期待已经于事无补。
03
还有可能改变吗?如何改变?
心理学老师陈海贤提出过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在回应对方时,你要先想想,他把你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而你真的想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吗?
如果你和别人相处时,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和角色有问题了。
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你期待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什么是个性?其实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角色即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04
或许你的人生剧本,因为你思维的改变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如果你试着以第三人的视角来跳脱一下,观察你现在的生活。你总会发现有一些似乎是无限循环的惯性剧情,而且是你极度讨厌的剧情。
所有的人成了狗血电视剧里丑陋的样子,不自觉演了一段很low的剧情而不自知。
感叹和恐惧的同时,为什么不给自己编排一个伟大或者出彩一点的剧情呢?
从你自己的改变,你发出的微光,你尝试的不同可能开始,给自己更多可能的角色,不框定它。多好?!
和亲密关系的家人或者恋人的牵绊总是如此耗费精力又显得无能为力。如果我们都是一颗颗的树,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是在看树叶上的问题,我们忘记使得我们紧密相连的是脚下的大地,不是风不是树叶和树叶的表层沟通。我们试着通过大地传输我们最底层的爱开始,不好吗?
每周带你发现一个新观点:) 欢迎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