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智能硬件?
搞了这么多年智能产品,我是一直对这个分类概念不是很认同,这个概念也把很多团队误导入坑,所以才有那篇文章叫《智能硬件:一个行业集体踏空的教训》的文章,因为范围太广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和模式,主要体现在智能+硬件这个糅合的概念上:
1.智能是个边界一直在迁移的概念,按个开关,远处的灯就可以亮,这在开关没发明前就是智能,还是远程控制;前5年搞个智能插座连下Wi-Fi接入网络可以定义叫智能;现在来看你不在产品上加点什么AI,都不好意思叫智能了,所以当一个概念在不断快速迁移和演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很难把这个概念讨论明白的。
2.硬件这个逻辑把很多团队都带入了一个大坑--硬件制造,特别是不懂硬件制造互联网团队,因为你要做个硬件,你就必须要考虑生产、成本、供应链、品牌定位,制造这个领域又是需要很多年的经验积累,很多团队因此做着做着就变成了一家传统的硬件制造公司,那就不叫做“智能硬件”了。
关于这个概念,或者这种模式的产品,个人觉得用IoT或者智能产品这个概念来理解,会跟有一处,丛IoT的维度来看,“智能硬件”需要在云管端即云平台、管理应用(APP)、硬件整个系统上来看这个问题,每个部分都是相关联而且不可分割,丛整个系统看才能避免各环节产生的割裂。丛智能产品的维度看,就是我不管你是硬件、软件、云服务还是AI,在产品角度只考虑客户是谁,我怎么利用以上各模块的技术结合起来给用户创造价值和体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类型的产品。
2.行业链条长,基本上是把硬件和互联网链条做了个叠加
以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外包的方式来讲,做一个智能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步骤:
1.设计:硬件ID设计、包装、硬件选型成本评估、APP设计、云端后台、第三方平台接入(如微信硬件平台)
问题点:要不要接入第三方平台,软硬件各个部分的功能权重。
2.研发:电路PCB设计、结构设计、硬件固件、APP、后台系统、第三方平台接口对接。
问题点: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对接,特别是固件和APP云端的对接,固件迭代速度较慢属硬件思维,APP迭代速度较快算互联网模式,两方的对接协调会经常出问题。
3.供应链管理:生产工厂合作、品质管控、供应商管理、备料管理等。
问题点:货备多了怕卖不出去压成本,备少了怕断货,对新智能产品来说,很难去估算到底要备多少货。
4.运营推广:APP和软件端还是互联网模式重线上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数据运营,硬件端倾向于线下推广,如发布会、展会。
问题点:是APP和硬件一起走,还是APP和硬件独立运营。
5.渠道:线上如众筹、京东、淘宝、官网,线下如苏宁、国美、垂直渠道(如母婴产品专卖店),代理商模式。
问题点:线上去渠道商,让利用户,线下需要渠道商,特别是硬件,不做线下渠道的团队卖货很困难,当然小米例外,既要兼顾线上又要看线下,定价策略怎么定。
总结以上几点,一个完整的智能产品团队,基本上就是把硬件和互联网行业团队和模式的集合,大部分问题也都出现在硬件和互联网这两个行业结合的问题,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
3.那么硬件和互联网区别在哪
产品设计:硬件由于有实体的限制,设计的时候对稳定和可靠的要求程度非常高,前期需要严格的评估,ID、MD、PCB等都要很严谨,想得很明白,因为整个过程基本不可逆,投入了就很难再有回头路。互联网没有太多限制,更倾向于先把产品丢出去,快速更新快速迭代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也是近几年纯互联网团队做硬件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用户定位:硬件产品有固定成本,用户购买硬件是需要付费的,所以在产品设计初期就需要想明白产品的用户是谁,做什么样的市场,定位也要很清晰。互联网产品基本是免费,增加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通过快速迭代和海量的用户数据分析就可以快速找到自身的定位,花费成本较低,比如printest原来主要不是做图片分享,只是后来因为图片分享功能很多人用活跃度较高,后来才重新定位做图片分享社区。
成本:硬件产品算实业,每增加一个用户边际成本基本都是固定的,同时还要考虑毛利、良率、损耗、库存等等。互联网产品则不用考虑这么多,用户增加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
还有各种不同欢迎补充...
以上:思维的限制:对硬件智能的理解,产业链的整合:软硬件产业链的整合,硬件和软件的区别点:软硬件产品的落地方式和成本的限制,对做智能产品的团队来讲都是个很大的挑战,回头继续总结做智能产品以来遇到的一些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