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5传播学
《一百个人的十年》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 15景伊兰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09:05 被阅读81次

    苦难从不说谎,历史未尝温柔。

    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形容文革的话。

    我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事情有一种近乎执着的痴迷,作为一个心肠不硬又泪点较低的人,其实是看不得那些深重的苦难,但文革却让我忍不住去了解去探究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哀,这一切来源于我的爷爷。

    在那个年代,爷爷的家庭在当地颇有名气,家里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部接受过教育,学历最低的小妹妹也读到了高中毕业,最有成就的莫过于爷爷的大哥大嫂,清华大学的一对伉俪,后来在政府机关做高官,引得旁人艳羡不已。然而这样一对才子佳人却在文革之初被打压,最后冤死在监狱,只因为他们看清了事实,在全民狂热闹革命的同时保持了清醒与冷静,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而爷爷,作为那个年代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本本分分,规规矩矩,甚至还有点胆小谨慎,但因为哥哥的缘故被牵连批斗,常常被安排戴高帽扫厕所,也许这些经历和那些在文革被冤死的人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但当我亲眼看见爷爷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从梦中惊醒时,才感受到他内心无法言说的刻骨铭心的悲怆与痛苦。

    所以,我读了《一百个人的十年》,并从中窥见了时代的悲哀和人性的丑恶,以及众多被诬陷被冤枉的受害者心中的无奈与悲哀。

    然而,这个世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尽管冯骥才以沉重的笔墨记载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向我们展示了人人都是凶手人人却又都是受害者的巨大荒谬,但如今的我们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感知他们努力忘却苦难却又无法忘却的挣扎与不安。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便是记住这段历史,时刻以自省和反思,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人性这种东西真的太复杂了,可以在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中简单到一尘不染,也可以在矛盾混乱的环境中扭曲到一文不值!

    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记录诉说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和无数伤痕累累的灵魂。

    作者说,我常常悲哀地感到,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

       但愿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让我们以自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百个人的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kn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