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作者: 安歌in | 来源:发表于2017-10-05 20:43 被阅读0次

            写字,和读书一样,都能使内心得到平静和淡然,然而如今,许多人已经很少动笔写字了。

            离不了的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文字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习惯了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感情,能发表情包绝不打字,能用两个字解决绝不多说一句。

            我们斗图、写段子,用简单的“么么哒”来表达情感, 把所有情绪承载在各种发着冷光电子设备里的那些死板冰冷的方块字上。

            那种用纸、笔直抒胸臆的体验,已经被遗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成了即将被淘汰的老古董。

          可我爱写字。

          我爱那种心里带着情感,一笔一划写下的字句,它们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让阅读的人感受到写字人当时的心境。

          手里握着笔的感觉,跟按下键盘上一个个按键的感觉,怎么可能相同呢?

          杨绛先生曾经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里说道,钱钟书先生并不像大家口中说的那般“记忆超强,过目不忘”,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比如做读书笔记。

          每到一处博物馆,我喜欢驻足在一些历史人物的手稿前仔细看看,这些名人手稿有书信,有题词,有文章,有讲话稿等等不一而足。手稿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书法艺术的气韵流动、触处生春的一种特别的形态,或者反映着作者当时的心路历程,潜藏着作者心中的丘壑万千、波诡云橘。再次,从原始手稿可以看出作者的书写习惯,甚至性格。这是手稿的魅力所在。

          有人说过“最强的记忆,比不过最淡的墨水。”

            从写字里,可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字的风度和力度,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

          小学四、五年级时在姑姑家借住了两年。表姐喜欢读书写字,她在一大块玻璃上练习毛笔字,写满了擦,擦干净了再写。一开始是用水写,后来用墨汁写。姐姐搁笔时我也会凑上去练练手。

          我们上小学那会是有写大字课的,也就是书法课。每周一到两节课是要带着毛笔和墨汁上课的。

          氛围的熏陶也许培养了我坚持写字的习惯。

            并且一直保持使用钢笔的习惯。

          很少用文字记录自己生活的琐碎, 生活方式的表达有很多种,但这却不是我最喜欢的一种. 我更喜欢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

          拿起笔来,我想,做自己生命的记录者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于是,才有了这么多年积累下的八本工作笔记、日记,而每一篇小文都是先手写草稿再搬家到电脑上保存。这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只有手写文字时才能思如泉涌、一挥而就。尽管草稿龙飞凤舞、字迹潦草。

          写字的过程更柔入了一种满足的情感,喜欢墨水从笔尖析出时的涓涓细流,以及墨水沿纸的纤维逸散、固着时寂静的声响。

          闲来无事打开翻看,就会发现字体是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心态平和安宁时所写出的字潇洒肆意,少了束缚,心态急躁烦郁时,笔压不稳,字形飘忽,多了轻浮。颜筋柳骨,字如其人,这二者之间有一种有形无质的内在关系。

          保存着许多属于个人和家庭的档案。

          有我上学时的诗作、笔记本,获得的各类奖励证书。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打印机,这些属于个体的资料都是手工写成。

          有女儿幼儿园时的缴费单据,有在我出差后女儿想妈妈画给我的画和写的字,有各种信件、生日卡、证明、成绩单,还有工作总结、会议记录,这些全部是手写。做为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档案都完好的保存下来。

          有学生时代同学们互增的手写贺卡。去年的一天我一一拍照发到同学群里,纯洁的友情、纯真的表达以及稚嫩的字迹让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大半天。

          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但是字里行间有最真挚的情谊。怀念那个一不小心就会下落不明的年代。

            微信时代,信息传递的代价无限趋近于零,动动手指信息分秒间就可跨越千山万水。   

          过去人们说“见字如面,见信如晤”,现在我们只剩“收到回复”。

          书信的黄金时代或已不复,但至少不要让它销声匿迹。

          阅读少、记录少造成了不少人“提笔忘字”。汉字,就像个久不联系的朋友,五官的样子逐渐模糊,只剩轮廓留在脑海里以供“识别”。

        我们渴望汉字能清晰的回到自己的脑海中,而“落笔”是挽回它最好的方式!

          手写的文字可以拿在手上,藏在心里,多年后拿出来重读,纸张会泛黄,但字句间留下的都是生命的痕迹,因为只有生命才会老去。记忆只有被封存在这样的载体之中,才有分量。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汉字一脉相承 。汉字之美美在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文化根源,而这种文明的火种更需要一代一代地去传承,去延续。

           

    见字如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字如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mk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