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公交线路上,一共有十几个站点,来回两地,车快也要一个多小时,而且每次上车的人也不少,不是坐,就是站、倚。
如果全程都站着,下车时腿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于是,面对上车的老人,让还是不让座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一次,我刚坐了三站路,车停下,门开处走上一位老人,一手拄拐,一手拎着一堆物品以及一个小马扎。老人这么多东西,站着一定不方便。他喘着气,将物品放在地上,一手迟钝地刷了下乘车卡,转身,弯腰,提起物品,向车后方移去。老人将手中大大小小的杂物放在角落里,自己慢慢弯下腰,打开折叠的小马扎, 艰难的坐了下来。
车上的人,不是看着窗外,就是低头看着手机或睡觉。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老者坐下没多久,旁边一个年轻人起身对老者温和地说:"您坐到我的位置上来吧。“老人却摆摆手:"不,不,你坐着,我坐这个就行了。您坐这个,又不能靠不能倚,肯定不舒服。”“没事你们年轻人工作累,更辛苦,你坐着。”年轻人没再说什么,夸腰拎起了两个袋子,放到了自己脚边座位下,为老人腾出了一点空间。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又欲开口再说些什么,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对年轻人说:"年轻人,工作不易,我又刷老年免费卡,不给钱,再抢你们的座位,真是不好意思呐。你别再客气了,安心坐着吧。你应当坐,你是给了车费的。”
一路上,老人与年轻人小声地聊起了天。直到他惊觉地说:"说话间真快!下一站,我该下车了。”
车减速靠站,老人自觉地站了起来,提起物品、马扎,准备移到后门。年轻人连忙起身相扶。可当车停下车门未开时,一旁另外几个年轻人冲了过来,争相帮老人提着大大小小的包、袋子,挽住老人的胳膊,说:"您慢点,您慢点……"一路将老人安全护送下车。驾驶员在老人连声的道谢中,似乎依依不舍,迟迟疑疑地关上了门。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老人的样貌和举止却留在多数乘客的心中和记忆里。
车中,乘客们在三三两两,大声地赞叹着:这样的老人,实在是太好、太自觉了,真令人感动和敬佩。但是,这样的老人太少了!
作为年迈的长者,如果常用一颗长辈的慈爱祥和宽宥的心去理解身边每一张年轻疲惫的脸和匆忙的脚步,像爱护自家晚辈一样体贴关心的包容谦让,那得到的回馈是双倍甚至更多的爱戴,尊敬,同时让这个社会充满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