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和中英文对照的展现形式,因为“个人成长”或“自我成长”一直是我在深入探究的课题,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正好给了我一个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下去的理由;随意翻看时,关于梦想的阐述让我有了阅读的渴望,因为这是我多年的行为动力,从十几岁起,“我就在无限小的空间里做着无限大的梦”了。刚开始是想读英文版的,但是看着看着,就回归母语了。
第一章节“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还不错,我读得相对认真。我喜欢第二篇故事中那个打篮球的女孩,她的梦想是上大学,而对她来说只有篮球打得足够好让她得到奖学金她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里,我最羡慕她有一个鼓励她去追求梦想的爸爸,即使当她因为太矮而被教练泼冷水时,她的爸爸依然坚持“如果梦想足够远大,什么也阻止不了你”,这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最终的结局当然是她如愿以偿被授予1级全程奖学金并编入ANCC女篮队,从此实现了多年为之奋斗的大学梦。蒙提罗伯兹的那个故事也不错,只是因为以前读到过,所以削弱了惊艳的成分。
追梦的思想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不太合拍的。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多半都是要脚踏实地,你必须安于现状,干一行爱一行,终老一生,一旦你说自己以后想要怎么样怎么样,基本会被评价为好高骛远,尤其当你还不具备某种条件时,更是会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很多人就这样扼杀了自己,多年如一日的活着,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而最终坚持到最后的人,虽然不见得都会成功,但是至少,他们曾经那样热情而尽致的活过。
忽然就想起我二十几岁时写过的一篇散文《我想走进空中楼阁》,引言是用《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若你在空中建造了楼阁,你的努力就不应放弃,楼阁原该在那里,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它的下面打基础”,这和本书中所说的“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那个梦就在心里,而梦想从未得到培育和呵护,它就会慢慢地死去”有异曲同工之意,很多人都是从听到“你办不到”这种话的那一刻起,就放任了梦想的死去。
我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梦。1995年,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一次走进研招办,向工作人员咨询中专毕业生是否可以考研,那两位老师虽然没有不屑,但还是很惊讶,并且告诉我她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我那时已经在自学吉林大学文秘专业的专科学业,于是更加勤奋,1997年毕业后,开始着手考研,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是不招收同等学力跨专业报考的,所以2000年我才第一次接近自己的梦想,但是很遗憾,因为二外不及格落榜了。我是第三次考研才成功的,那已经是2010年,很多世事变化,但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而最重要的是,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对梦想很敏感,我对成长很痴迷。
言归正传,这本书还是适合翻一翻的,当然,是针对那些梦想还没有完全枯死、内心还“蠢蠢欲动”的人;60余篇精致励志短文,说不定哪段文字就会和你碰撞出火花,让你的人生从此绽放光彩。
附旧文:
我想走进空中楼阁
——若你在空中建造了楼阁,你的努力就不应放弃,楼阁原该在那里,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它的下面打基础
我想走进空中楼阁,这是一个迷人的美梦,似乎是一个傻瓜,幻想着不可能做到的事。
我宁愿做一个傻瓜!
人生就应该有梦、有希望、有追求。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有为了明天更美好而做出的努力。也许轰轰烈烈,也许平平淡淡,无论哪一种选择,在生活的调色板上都应该是一抹亮丽的色彩。那些叫喊着无聊而又安于无聊并以此要求别人的人,已失去了自己的世界──
如果没有自己的世界,又怎能安身立命?
花开的时候,我听开花的声音,
叶落的时候,我听落叶的歌唱。
生命原是一次奢侈的旅行。大自然慷慨无比,向人类奉献着自己的爱,而被功名利禄污浊的心灵,又怎么会懂得去领悟真正的永恒?
错失了今晨的阳光,明天也许同样旭日东升,
错失了一生的时光,何时才能够再次起程?
我不想让世事把我锤炼成河边的鹅卵石,尽管圆滑也是一种美丽。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如行云流水般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我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人生如一季花,在短暂的花期,为什么不努力绽放自己最美的容颜?
也许,我将遭受比别人更多的挫折,但我不会轻言放弃。
也许,终我一生,都无法实现那个愿望,但因为不停的跋涉,我已成就最好的我。
在无限小的空间里做着无限大的梦,红尘有我,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但也许,它因之更为和谐!
定有人和我一样,竭力去过自己所憧憬的生活,依循着梦想的方向满怀信心的前进,
定有人和我一样,想走进空中楼阁,在漫长的岁月中,宁愿被称之为傻瓜。
我们在自认为明智的人眼里过着被认为是疯狂的生活,而我们因我们的选择而快乐。
一步一脚泥泞,我们走得艰难,但很坚定。
流着泪水的微笑,赋予生命高贵的美。
而必将有人走进空中楼阁,呼唤着更多的人一往无前!
1998年6月5日晨完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