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法国童话《小王子》中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其实不仅表现在时间里,也表现在使某一件事、某一个人与他事、他人不同。仪式感存在生活中方方面面。
据说,仪式感最早源于巫术活动。巫术活动中巫师利用某种手段并通过繁琐的仪式将神秘力量与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人们相信这种仪式行为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诸葛亮在《借东风》里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坛"就都是皇帝祭祀时用的处所,如先农坛就是祭祀谷神时所用,为表示对所祭祀神的尊重,不仅有繁琐、规范的仪式,皇帝本人还要沐浴更衣、斋戒三天。
仪式感无处不在。现代中国人最注重仪式感的是在婚恋、节庆和传统节日,比如恋人间情人节礼物、求婚的仪式、结婚的仪式,古时有"六礼",现代年轻人领结婚证、结婚典礼都要选个吉庆的日子,大多数还是要照一套婚纱照;或者是生日、某个纪念日相约相伴去享受浪漫时光;最为普遍最具仪式感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为了除夕的团年饭,在外工作的人纷纷赶回家中,家中父母长辈则早早准备杀年猪、打豆腐、制年糕等等,除夕当天贴上红红对联,到团年席上先敬祖先等等,都具有十足的仪式感,就是城市年味淡淡,在酒店团年,也得早早预订席位,大年三十也还有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这些不在于某一个人不在乎,都是满满存在的。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可以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可以提高生活的品味。一个人解决早餐的模式可以匆匆起床,胡乱抹一把脸,慌张穿衣出门在街上早餐店买点包子豆浆之类边走边走,也可以早早起床,在家里慢慢准备早餐,坐在桌旁,听着音乐,悠闲地品尝自己制作的精美餐食。你可以如一个将茶水牛饮的汉子,抓一把茶叶扔进玻璃杯,然后快速冲泡后大口喝下,而愿意用一大堆茶具和一系列繁琐程序浸泡出来茶水慢慢品味茶的色香与甘甜。生活中,凡是称之为有品味的,一定会有一套较为繁琐的程序,就如茶艺、厨艺等等,讲的是数细、精致,体现的是工匠精神,表现出较强的仪式感,庄严、流程和程序。
我们如今的生活脚步过于匆忙,快餐文化盛行,致使人心浮躁,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追求仪式感。其实,仪式感与金钱无关,与权力、地位无关,它只是藏在你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一点点用心,就可以让自己平淡、单调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变得多姿多彩和更有意义。
我应该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生活力求规律,每天坚持早起早锻炼,有时间则自己准备早餐,平时在家就是一个人也不愿将就,食物花样尽量丰富,也愿意花时间收拾整理房子,保持家内环境干净、整洁;闲暇时间也喜欢邀请好友到家中小酌相聚,从菜品选择、食材采买、菜肴烹制到上桌品尝,有条不紊;在繁忙工作之余,到花店或自己动手养几盆绿植、买一些自己中意的小玩意小礼物、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来犒劳自己,改变枯燥、平淡的生活。工作生活中,凡事提前十分钟,让自己随时都能更从容些;工作中,每天要做什么事,哪些是重点、重要的,事情越多,越要分清轻重缓急,拟写一篇文章、报告,先做好谋篇布局,弄清已有的素材和还需什么素材,做好准备再着手动笔,确保忙而不乱。
仪式感可以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可以让亲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温馨,让朋友之间更加融洽,让同事之间更加和谐友善。长期以来,每当亲人的生日当天,我都能及时道一声祝福,在所在亲友群发一个红包,顿时让因工作繁忙沉寂多日的亲友群爆发出温馨的亲情;在好友生日那天,早早送去生日祝福,让朋友备感温暖;在看守所的同事生日那天,及时送上生日祝福同时,给食堂打个招呼,给上班的过生日的同事奉上一碗鸡蛋面条;在指挥中心工作期间,遇同事生日,邀同事凑点份子,给过生日的同事买点小礼物,过生日的同事则邀请其他同事到家中或饭店小聚聚,花费不多,却增强了友情,和谐了同事关系,让大家工作更具合力,也对每天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当然仪式感也有被滥用的,在一些迎来送往等方面存在负面的。但凡有上级领导特别是重要领导来视察,为了体现仪式感,表示对上级领导的尊重,下级就得布置好场景,设计好路线,甚至还要模拟、"彩排"一番,有时还要选一个样貌憨厚却能说会道的干部做"托",扮成普通百姓和领导交流,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领导讲排场,不能出意外,免得下级尴尬,上级也觉得扫兴。
仪式感无处不在,也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仪式感,让自己在压力山大、工作生活繁忙、脚步匆匆的今天,换一个节奏,换一种心情,多一点仪式感,少一点苟且,去追逐远方和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