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会计概述
1.1 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2 会计的作用
-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1.3 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1.3.1 事件
- 2006.02.15,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自 2007.01.01 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之后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
- 2011.10.18,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使用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型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术语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小企业除外。自2013.01.01 起在所有适用的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涵盖所有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
1.3.2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
基本准则
- 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可理解性、可行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确认及计量原则详见 4 。
- 财务报告:明确了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包括的内容和反映信息的基本要求。
- 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作用:
- 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
- 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
具体准则
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对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相关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
-
应用指南
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的操作性指南,以利于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和指导实务操作。
-
解释
对具体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准则条款规定不清楚或者尚未规定的问题作出补充说明。
2 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2.1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是指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者我国基本准则的最高层次,对财务会计的规范起着导向性作用。
财务报告目标有两种观点:
- 受托责任观
- 形成于公司制企业发端与盛行时期。
- 核心内容:财务报告应以恰当方式有效反映受托者受托管理委托人财产责任的履行情况。
- 财务报告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扮演着桥梁作用,核心是揭示过去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成果。
- 决策有用观
- 源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 核心内容:向投资者等外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尤其是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评价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 财务报告除了揭示过去的经营业绩外,还需提供有助于未来决策的相关信息。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完整描述: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一规定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
2.2 会计基本假设
2.2.1 会计主体
-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 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 举例
- 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常常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 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虽然不属于法律主体,但是属于会计主体。
2.2.2 持续经营
-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2.2.3 会计分期
-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
- 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
2.2.4 货币计量
- 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以货币计量。
- 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
- 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
2.3 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外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他大部分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3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3.1 可靠性
- 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
- 企业应如何做:
-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 在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3.2 相关性
-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
- 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
- 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
3.3 可理解性
-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3.4 可比性
-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3.5 实质重于形式
- 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是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应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3.6 重要性
- 披露所有重要事项。
3.7 谨慎性
-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 例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体现了谨慎性。
3.8 及时性
-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
- 企业应如何做:
- 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 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 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 往往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出权衡。
4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4.1 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 特征:
-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 确认条件:
- 须符合资产的定义。
-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4.2 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 特征:
-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基本特征。
- 法定义务: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
- 推定义务: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
-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是负债的本质特征。
-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基本特征。
- 确认条件:
- 符合负债的定义。
-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3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 来源: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
- 留存收益
- 构成:
- 实收资本(或者股本)
- 资本公积(包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 盈余公积
- 未分配利润
-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所有资本,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一部分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资本公积,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项目下。
- 利得: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 损失: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等。
- 留存收益: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 确认条件: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4.4 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特征:
-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强调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区分开来。
-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 确认条件:
-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 经济利益流入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4.5 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特征:
-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 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 确认条件:
-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4.6 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 定义: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 来源:
-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
-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 确认条件:依赖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
4.7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所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按当前市场条件,重新获得同样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 可变现净值: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 现值: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
- 公允价值:市场参与者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转移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价格。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
5 财务报告
5.1 财务报告的含义
- 财务报告应当是对外报告,服务对象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
- 财务报告应当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包括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 财务报告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
5.2 财务报告的构成
- 构成:
- 报表本身
- 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 现金流量表(小企业可以不用编制此表)
-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全面执行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
- 附注
- 报表本身
-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
本文由博客群发一文多发等运营工具平台 OpenWrite 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