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慢慢滋养
昨晚翻微博时,“米脂三中”事件以一血腥画面直扑眼球,我的手不自觉地放在了心口位置,止不住去祈祷;手机还在自由播放着新京报发的“秒拍”,一个男子,声音极具磁性的声音,穿过我的耳膜,直入我的心田,在医院对其受伤者抢救时,在政府的呼吁下,多名市民排队来献血,还有一位市民抱着一箱奶跑了过来,为献血者提供能量,有市民反应:现场还有五六十个人在等候,自己不吸烟不喝酒,听到这个事件,下班极速赶了过来,我正好是AB型血,希望帮上忙……
我的心已被融化,带着泪花的眼睛往上翻了翻,欣慰的笑了笑,默默地念叨:谢谢,爱未曾离开。
这则消息的出现,定将又是舆论哗然,社会是怎么了?学校是怎么了?家庭是怎么了?孩子是怎么了?追究这个事件背后折射的问题,有太多值得追究的地方。人为杀伤案要比自然杀伤案可恨的多,但若能寻其缘由,加以改进,也更容易将其掌控,使类似事件得以减少。
看到这则新闻,我是十分痛心的,我不知道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我想一定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及自己的心态等这几方面出现了漏洞,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阶段,孩子能将那份执念留存这么久,我想“爱”在他的身边太过于单薄,没有拥有足够的爱浸融他心里的那份执念。
我们常说爱国,又常念叨自己的社会上普通的一员,如何去爱国?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作为父母,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就是最大的爱国,父母将孩子的教育扔给老师,而自己对孩子无尽的包容,忍让,而后孩子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暴露问题,但已过关键期,难以将其纠正,再往正路上引,则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能微微弥补。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很是“呵呵”,不出事的时候,都是人家的孩子好,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懂事,人家的孩子成绩怎么怎么优异,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有才,自家的孩子多么多么笨,多么多么懒,多么多么不懂事;出事的时候就是自家孩子的对,对自己的孩子护的不得了,不去指正问题,不去帮助孩子如何寻找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以此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朋友问我何时让她当姨姨,我说,等我成为了我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再要小宝。确实,我觉得自己最近长大许多,也很有劲头去让自己长大,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是,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想去成为那样的人,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一笔一划都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要爱孩子,要用心,要真正的爱,要纯粹的爱。另外,我们既然孕育了这个生命,就应该对其负责,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说到这,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热门的一篇文章《爸爸,你早就不爱我的妈妈了吧》,那么另一个论点就出来了,没有感情的婚姻,我该不该为了孩子维持下去?我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其实做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都渴望幸福却都在幸福的边缘品尝着痛苦,最好的一帆风顺,却掺杂着太多的不如意。但,我想不管怎么样抉择,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用爱慢慢滋养,也许,都会有不错的结局,因为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所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次缘分的再续,他们的出现定然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收获,每一个孩子定然有不同的性情,每一个孩子也定然有不同的优劣处,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角色,他们是你的孩子。有人说:师生如父子,解释为老师会想父母一样疼爱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但不会像父母一样去溺爱孩子。老师会严,也会爱。上次出现一次学生用刀刺老师事件,倍感心痛,师生关系在我眼里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情感,是除父母以外,最真挚,最永恒的情感。我求学路上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不仅给予我人生的指引,更给予我诸多温暖,至今想起我的老师们内心都是满满的感动,因为他们,老师的神圣而庄严的形象伫立在我的心中,由此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为什么会有师生关系僵化,冲突不断?因为我们选取了孩子不喜欢的方式,触痛了他心里的痛点,于是他将家庭给予他的放纵和任性,毫无抑制的爆发了出来。做了老师之后发现,老师背负的责任众多,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生背后的家长,更要符合社会舆论所赋予老师的形象“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而做老师的幸福却很简单,一句“老师好”,一声“老师再见”,老师的幸福就是希望孩子也有一颗爱自己的心,我相信每一个孩子也都有。所以要想如果想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就选择合适的方式,慢慢的用爱感化,去滋养,让他理解到,体会到你那别致的爱。
父母用爱慢慢浇灌,老师用爱慢慢滋养,学生慢慢感受着爱,也慢慢地成为一个有爱的人。人生短暂,有爱的人生更值得留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