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听故事,由此热衷于观赏影视剧,不同类别的戏剧把故事形象化的展示,不断拉近我们与故事的距离,科技发展,传感器、VR等技术的加入,把故事演绎水平推到更高程度。
故事离不开主角,或者说是当代的故事模式把主角当作与观众沟通的核心设定,不知道是从前人承袭而来,还是电影发明后,被开创者推广开来的结果。
故事是别人的,我们如此着迷。按理说,人类的自我视角,只能体会自己的思维,由自己的感官系统接收到唯一的自我反馈。
故事与我们难以分割,也许在于那些或疯狂、或惊悚、或温暖的记录,亦真亦假,身处异地的我们渴望参与。这可能是身体的一种原始欲望,存在于肌肉血液里的本能冲动,当我们吃饱以后,多余的能量需要释放,目之所及,我们都已去过。天际线那边有什么,要不要去看一看。能量多的人走了过去,能量不足的,停下来。
亿万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动身,大脑里隐隐留着一种好奇,希望知道,我所在环境之外,那更远地方的东西。
如果我没法亲身去体验,那换个人替我们去,并把这一些接触记录下来,归来后转述给我们。接收着对方的一个比划、一个声音,脑袋里开始想象那些画面,听完之后,大脑好似完成了一趟旅途。有了故事,身体听话。
听的多了,记下很多素材,传承衍化,拼接组装,自己生产自己想听的故事。
消费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主角。我们倾注几乎全部的爱与注意力给主角,由TA带领我们去冒险。理所应当,主角接收最多最大的热情与赞美。其行为由设定支配,配角、路人、环境辅助,一切为塑造主角的故事而进行,看起来已经是合乎常理的。
在主角为上的故事里,我们被训练得不怎么关心其他对象,只在意主角的一举一动。每每看得出神时,会有点疲倦,开始好奇如果视角转换到路人身上,故事会不会是完全另一番景象。可惜,创作者们不会这么拍,没有那么多资源精力去给到不重要的角色。
受制于技术或成本,现代故事消费品里,始终以把观众放在上帝视角来体验。那如果不考虑成本,技术已经可以,把视角丰富一下,让观众可以选择自己观赏角度。英雄、反派、路人,甚至一个路灯,默默看着其他角色在面前路过、打斗、哭泣,从另一些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影视戏剧,故事是不是还会像今天一样影响我们。
手机自拍掀起自我展现的热潮;GoPro为我们提供了以前不容易见到的视角,普通的场景,变得精彩有趣;无人机飞上天,让我们体会到大地广袤的含义...
看世界的方式在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在变化,体验故事的方式是时候有些变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