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
一个月薪2000的父亲,不顾一切生二胎,由于疫情的原因,一家人没了收入,被迫在网上向社会求助……
古时候,父母对于子女没有任何责任,父母养育儿子长大做孝子,挣钱养家,或光宗耀祖。在当时,子女被生下来,便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在任何层面指责子女都不为过,而子女似乎天生欠父母的,反抗便是大逆不道。
为了“养儿防老”,他们千方百计地生儿子,生出的孩子只是稀里糊涂有了生命。这样的父母,也不能算是尽了责任。
现在我们知道,子女并非为父母而活,相反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生儿育女是为了种族繁衍,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为了子女而活。
现代社会培养子女更多的是为了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父母的精力和经济条件不足,无法按照后一代社会所需要的条件去教养子女,孩子缺少进取精神、道德礼法、正常的三观或是智商情商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他将来被社会击打,颠沛流离的悲惨命运。甚至像上文的父亲一样,微薄的收入,却不顾一切扶养两名子女,不等孩子长大就支撑不住濒临破产……
做父母不是轻率的事,在做父母之前,须得量力而行。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开放二胎之后,生育率不增反降。这不止在一线城市,甚至是我这边一个四线小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十几年呈负增长,别说二胎,多少人头胎都不生,婚都不想结。
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对于生育付出的责任,决定后一代的命运。有能力的父母教养孩子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后一代可以获得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能力。这一部分人一踏入社会,就享有社会的优质资源,他们拥有高于常人的素质,和上层社会的社交人脉……这些都使他们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没有足够能力的父母只能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条件,多数后代只能庸庸碌碌地活着,做一个依靠在及格线边缘的普通人,或者活在及格线以下,在风雨浪潮中寻找栖身之所。
年轻一代人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都曾设身处地感受过第二种家庭对于终生的影响。
现在的生活,精神消费成本渐渐高了,人均教育水平也与日俱增。过去的孩子学好课本内容就是好孩子,现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了学上课后补习班,双休日去特长班和外语班是现在中国孩子的日常,还有家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报了早教班。这么多“班”就意味着更高的教育成本,扶养一个孩子足以使小资家庭变小康,小康家庭变温饱,温饱家庭也要砸锅卖铁变成温饱不足。一个中产家庭的收入养育一个孩子尚且需要在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间做选择,何况两个。
年轻人刚开始奋斗,积蓄也不多,有的刚够养活自己和父母,怎么供给这黑洞一般的后代教育成本。
有人会说,为什么过去能生十个八个孩子,现在不也过的挺好?这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问题,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有衣穿有学上就很了不起了。这不是一家的情况,是社会多数人的常态。一个孩子只要满足及格线的条件就能被社会接纳,现在的及格线已经不是过去那样,吃饱穿足就可以满足的了,还增加了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知识,学历,双商还有才艺特长,每一个在过去都闻所未闻,却正是现在社会需要的东西。
生育率降低不是年轻人逆反,追求新鲜刺激,是社会的生存压力和日渐提高的人才标准逼迫一部分人不得不暂时放弃生育。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做为一名九零后人,我理解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必然会有一代人做出牺牲,但没有人天生大公无私,在问题解决前,教育水平和生活标准这对矛盾,不会因为两唇一张一合就轻松化解。
现在的社会,仿佛九零后是社会恶人一般罪大恶极,占用社会资源,沾染各种恶习,是被“宠坏”的一代,只看表面,不看深层。他们也承担了过去没有的压力,工作机会少,职场竞争大,还要忍受七姑八姨的催婚催生。最可怕是周围人不理解,认为你们生在好时候,占尽了好资源,还不知足,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你不明白我,我不理解你。互相指责谩骂推卸责任,问题就解决了吗?
生育问题只是九零后身上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它们都是过去得不到解决长久压抑掩埋的矛盾。现在爆发,也在侧面反应了我们国家年轻人的素质普遍提高。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敢于直面问题,不欺欺人地自我满足,当父辈真正的认识问题,并敢于承认和支持改变的时候,这个国家才真正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