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分海归的收入上了新闻。
有的在国外读了硕士的年轻人,毕业后的薪资和国内毕业生相差无几。还有的人熬过了国外高校严苛的毕业率,回国后的工资却买不起iphonex。他们由此引来了观众的目光,原本对出国满怀热情的人,也开始对海归的学历产生了怀疑。
海归一定能赚更多钱吗?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加,这种观念实在是时候摈弃了。在二十年前,英文流利,学历漂亮的海归确实会被外企疯抢,可在这个留学低龄化,中产阶级买房供孩子出国上高中的年代,海归一词除了粗略鉴别一个人的家庭条件,早就成不了什么优势所在。更不要说有的海归自诩出国多年,英文水平却经不起考验;对部分用人单位而言,海归意味着更优越的家庭条件,对加薪的低敏感度和更多的跳槽可能。况且国外的某些专业和我国国情不太符合,想要找到对口d的工作实在称不上容易。假如仅仅因为别人的履历上写着个国外的学校,就认为他们应该赚得满盆,衣食无忧,不过是一腔意淫罢了。
对有的工薪阶层而言,几百万的留学费用也不是个小数字,希望孩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让教育投资物有所值,也确实无可厚非。可又有谁能因此断定,所有人留学的终极意义就是在朋友圈里晒财产?有的人不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或是偏科比较严重;有的人无法参加异地高考,与其回到老家的高中,在比北京上海低十倍的录取率中苦苦煎熬,还不如早点上国际高中;还有的人高考失利,或是看中了国外某些学科的教学水平,难道他们留学的原因,都是渴望年薪百万?
有的人总爱吐槽中国教育太功利,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一切血本供孩子上各类辅导班,日日夜夜地陪着孩子念书,只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能换来“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当我们将海归的起薪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话,羡慕着煎饼大妈月薪三万时,又有谁能承认自己不功利?当人们习惯了以结果和收获衡量一切时,就不免会认为无法变现为金钱的学历都是耍流氓,无法提高成绩的爱好都是浪费时间,却无法想象一个完全功利的世界会是何等模样——我们会要求孩子必须孝顺父母,认为自己投进基金股市的钞票必须稳赚不赔,认为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必然要和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挂钩。可是,如果有的父母无法教出听话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幸遇上了股灾,如果有的人一天学习十四个小时就是无缘一本,我们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的付出,就该一文不值吗?
海归起薪买不起iphonex,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海归;一个人本身的学识和素养,远比海归的身份更加重要。但海归的工资再微薄,也不足以证明留学是对金钱的浪费——对有的人来说,出国留学或许是当初的最优选择。假如硬生生地无视个体差异,认为海归的父母烧钱不眨眼睛,这到底是海归的父母脑子有洞,还是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双商不够?
适当的功利并非洪水猛兽,因为我们的所做所为需要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收获。但唯利是图的盲目功利却足以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生在不经意间失去更多可能。海归的工资再低,影响的不过是自己的生活;可无处不在的功利心,却会让人对博士嗤之以鼻,对富二代盲目添跪,为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即便人们有能力控制自己,当海归
接受了对自己最合适的教育时,所有人却只知道盯着他们的工资条,这到底是海归的无能,还是大众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