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大婶跌倒,12岁小女孩主动过去扶起,然而,大婶反过来诬陷小女孩,吓唬她不赔钱不能离开。71岁的老伯莫景民正在店铺里喝茶,亲眼目睹事情经过,他愤愤不平,立即跑过去,大声地对大婶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自己跌倒,根本与小女孩无关。”接着,对小女孩说:“不用担心,你先回家,万事有我在。”最后又有热心群众站出来作证,大婶才没有得逞。(财经网11月6日)

大婶跌倒,小女孩主动过去扶起,这本是感人的一幕,但这位小女孩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遭到了诬陷,如果不是71岁的老伯莫景民及时出来作证,小女孩不知还会遭受多少刁难。小女孩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但真切感受到这种委屈的人,并不仅仅是这位小女孩,而是还有很多想做好事的潜在好心人,这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与社会伦理极不相符。因为,当做好事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时,只能说明恩将仇报者的心理压力反而为零。
在文明社会中,做好事的人虽然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是,社会却必将会以伦理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身心的愉快,如果没有了这种身心的愉快,做好事的人就会失去社会伦理的依托。而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会产生一种失去平衡的坠落感,这当然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结果,但这却是一种一再出现的社会现象,从过往的新闻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种恩将仇报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目前来说,法律还不足以保证好心人不被冤枉,因为从法律上讲,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证据,但是,在做好事的那一刻,谁又能想到先给自己留个证据呢。就拿这位小女孩来说,她马上过去扶起那个大婶,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留证据的事。然而,就是因为小女孩没想到用手机拍个照或录个音,所以她被诬陷了,对于这位小女孩来说,是受到了有悖于社会伦理的伤害,这当然不应当是社会的常态结果。
因此,对于做好事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的不和谐现象,在目前来说,依靠法律一一解决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采证过程非常艰难,这会使做好事的人付出巨大的精神成本,让人望而却步,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这是客观现实。这似乎让人很悲观,社会应有的伦理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吗?然而,不必悲观。这位71岁的老伯莫景民及时出来作证,就是一种最好的答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社会良知的存在,这种良知是社会伦理的支柱,有了这样的支柱,社会伦理才会屹立不倒,但是,这仅仅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恩将仇报者,无论他们的年龄有多大,社会都应当给予他们必须的强力谴责,因为,在社会伦理方面,存在着强力谴责,才会存在必要的扬弃,并且,这应当成为社伦理存在的恒定依据。
因此,就这件事或诸如此类的事来说,全社会都应当给予这位大婶必要的心理压力,这是一种治病救人,也是对文明社会的必要修复,不能总让好心人做好事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而应当让恩将仇报的人产生心理压力,否则,文明社会的伦理道理就可能会受到无休止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