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两则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怀孕的女人,她有8个小孩子,其中有3个耳朵聋,2个眼睛瞎,一个智能不足,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梅毒,故事的最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会建议她堕胎么?相信初次看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第一反应的答案应该是“会”,当然故事之所以是故事正是因为其神奇性和转折性,现实告诉我们,这个女人是贝多芬的妈妈,选择堕胎的同时,我们放弃了“贝多芬”。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我初次看是并没有理解,但是在看到第二个关于选择政客的故事时明白了“等待”的含义。然后想到之前所写的一篇关于坚持的文章,好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细品却又不一样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曾有过一些经历:今天我好像是说错话了,语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同一句话总会在同一时刻被十个人有不同的解读,而正确的解读恰恰是第十一个解读。因此经常会有人提议人需要在了解事实后才有发言的权利,正如毛泽东所提倡的“实践出真理”。我们不能够一下子去否定一个人,也不能够在瞬间做出决定,曾经看过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当一个人在做决定时所用的时间越多,这个人在后续后悔的几率变越小。正如故事中的结尾,这位母亲生下了贝多芬。
![](https://img.haomeiwen.com/i4999142/6d309b5d45bbcfd4.png)
可事情总有阴阳两面,站在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他确实能够令世界多一个“贝多芬”,可是站在相反的角度,这个母亲多了一份甜蜜的负担。拥有六个天生残疾的孩子,对于一位生病的母亲而言无论是生活的压力亦或是精神上的压力,都是极大的,对于在世间挣扎求生的世人来说,做出“堕胎”的选择并不是难以理解,这毕竟是时代的主流,正如故事中所询问的对象,她之所以出此建议是因为优生优育,提醒患者现状,并给出科学的建议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职责。
所以我们为什么没有贝多芬,明明我们按照世间的规则进行生活,遵循科学的理论进行操作,可是拥有“贝多芬”的概率依旧很小,很多人曾无数次的探寻原因,而有部分失败者为自己所找到的原因是“得之我命”;另有一部分失败者为自己找到的原因是“天命所定”;还有一部分失败者为自己找到的原因是我爱这样没有“贝多芬”的生活。当然,并不能够排除以上所有失败者所找到的原因是真实的,正如我们不能够否认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正面和反面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互相留着对方的血液,也许我们没有贝多芬的原因是因为让别人的世界中拥有“贝多芬”。
对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可“贝多芬”只有一个,每个人都想拥有,增入每个人都想获得最好的果实,可最终能够获得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我们。红花配绿叶,绿叶衬红花,一颗没有叶子的树是荒芜的,而没有这些世界中缺乏“贝多芬”的人,也许“贝多芬”也不会那么的独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