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工作文,完全回到之前在《财经》工作时的节奏,工作和生活完全黏在一起,只不过这次和全国人民基本同步。
今天又看到李贺的一首古诗,对里面一句好喜欢:“少年心事当拏云”,意思是少年应当凌云壮志。就用它做题目了。有凌云壮志的,都是少年!
今天和小狮子商量,把公号的方向,局限到了地域上,北京是块宝地,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地方,有意味的瞬间,我有想要探究和记录的心,以及一双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的眼睛。当然记录的能力要提高,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我暂且决定用自己相对较擅长和喜欢的图片,配以部分文字。
其实很想出去拍拍疫情下的北京的,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啊、地铁里啊、国贸啊,真的是很好的拍照机会。但实在是不敢冒着生命危险出去,也怕被指责不配合居家隔离,做罢。
今日读书除了,继续《心流》以外,读了一点海子的诗,最最喜欢的还是《九月》,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主要大部分海子的诗,还是很难读懂,太过诗性的表达。
今天看了《Joker》,现实和电影真的一线之隔,看到市民带着小丑面具在城市疯狂破坏的一幕,和几个月前的香港简直不要太相似。都是一群原本被社会忽视的人,都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人。
以下是工作文:
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
—— 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
疫情还在持续。灾难之外,如果说这次疫情在民间有什么正向推动,除了全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升了国民卫生素质外,大概就是科技在需求端产生的一次爆发机会。科技的参与,让疫情防控有了质的提升。
服务机器人
最近火神山医院的一个服务机器人送餐的视频火了。疫情之下,无接触和人力替代需求被大大激发,除了运送物品外,看护机器人、社区服务机器人、智能音箱等领域,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
因为这次疫情,人们对服务机器人的期待想必也会提高,未来服务机器人将由单一任务向多元任务发展。
无人机
无人机在这次疫情中可谓网红担当。多地政府及公安部门用无人机替代人,进行监督,甚至隔空送口罩。既减少了公务人员的工作量和被传染风险,又效果甚佳,被BBC等外媒报道。更硬核的是无人机喷洒消毒液,“全面无死角”,目前多地已经实施。
硬件以外,计算机视觉、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软件也深度参与了这次疫情防控。
计算机视觉+红外体温监测
面对密集的人流,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采用传统的手持式“额温枪”“耳温枪”显然难以满足筛查要求,既危险又低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在几米范围内检测到体温异常者,并且锁定他。大幅提升检疫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确保疫情及时发现、有效处置。
大数据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