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空气微凉,空气也还算可以,同时我记得,我是步行去参加学科训练营的活动,凭着认真和细心聆听,我常常想,两位展示说课的老师完美演绎了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也想,随着教研员讲述《学习目标的思与行》,我们便思考:专业的发展就是这样,总是能有的可循。
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每天把《课程标准》默默读一读,也记得一段时间就忘记了。我也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抽空来写作,也有一段时间好像自己遗忘了些什么?其实,人的时间总归是有限的,我把自己那部分写作的时间留给了孩子。但是,我想,恰如同行的伙伴说的,“写着写着就散了”,一起写作的同行的人,慢慢会越来越少。
我想,其实,我在和20多个小伙伴写作之前,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后来写作就觉得,自己需要有人鼓舞和影响,慢慢自己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写作小队,后来,慢慢,自己会构成某种自己的喜好。自己慢慢想下来,人总归是要自己战胜自己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一个关注当下,关注今天的我到底有什么新的获得?
从我的标题可以看到,我发现,我喜欢这样的一句话“千金难买回头看”,一个人是需要不断自己去思考自己,比如:教学中的“回头看”。
我想到了教学的三点:
怎么才能做到课与课的承下启下?
我也教学了《神奇的计算工具》课结尾,留下来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目,理解计算器的不便捷。实际上,由于我最近没有阅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或者我的课堂仅仅就止步于理解计算器的局限之上,我没有和今天《有趣的算式》建立联系。今天因为听到了“千金难买回头看”,我就再来阅读课堂实录,2×5 22×55 222×555 ,就是一个有趣的算式,这样一节课就会有一种感觉:承下启下的魅力。
怎么才能整合不同的课?
因为有了阅读,我可能会发现,其实不管是《有趣的算式》和《神奇的计算工具》也是可以整合起来,为什么那天我教学《神奇的计算工具》就是按部就班一步步顺着下来,就没有想到其实,这两节课的整合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我就没有一种强烈的意识,我还是觉得,一节一节的课程稳扎稳打,事实上,真正思考的是:学习的学习真正在哪里?
怎么才能写好课后反思?
我阅读华应龙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在他的反思“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一文写着:“在这节课,我不是问‘你会用计算器吗?’而是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体现了学生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和学生反思智慧的高度自觉。我觉得,一字之差的背后就是折射了一个教师的基本的意识。
首先,华老师应该是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我是不是也应该经常性追问自己:课堂里,我都提出来哪些大问题。最近,我得到了一个消息,周晓林老师的新著《关键问题:一节课的种子》出版,我相信,通过阅读著作,我肯定得到一些大问题。
其次,华老师追问:”我把宝塔数的美加工为一种22222222×55555555可以是一种苦心孤诣,富有挑战性和恰到好处的渗透一种化难为易的思考。“看得出来,华老师会追问自己的设计过程。为什么呢?因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个课尾。我是学习了优课设计里的片段,我感觉到非常棒,我就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但是,我对它究竟棒在哪里的挖掘还是不充分的。
最后,华老师追问传统题材的加工的目的,他这样写:”我们熟悉12345679×2×9=222222222
12345679×3×9=333333333 ,不只是一种展示和欣赏,而是更多一种激发和挑战。其实,这些形式非常美丽的算式,在我看来,我可能更加欣赏和认同是一种对学生的感知。
今天,我慢慢对自己有更加多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