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笔记是加拿大作者,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
通过对世界顶尖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预测专家及诺贝尔奖科学家等精英的研究,作者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关键并不限于领域内的深耕钻研,更多是凭借其他兴趣与经验的融合来使自己大放异彩。
以往经验中,一个人若想出类拔萃,就需要早早规划发展方向并不断刻意练习,成为像老虎.伍兹为代表的专才。
未来社会更需要罗杰.费德勒式的通才,就是从一开始尝试广泛的兴趣,不断拥抱多样化的角度和体验,到不断追求人生的匹配质量。
对于成长的边界,作者的观点就是要拓展你的广度学习,不要认为人生起跑线的赢家都是早早开始专业化的,丰富自己认知维度并破除路径依赖,用跨界不断拓展能力范围。
创造力研究者迪恩.西蒙顿发现,杰出的创造者,发明的东西越多,没用的东西也越多,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有创造力的成功者通常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会仅仅沉溺于一个狭隘的话题,这种广度所代表的洞察力并不仅仅来源于他们自身特定领域的经验”。
走向人迹罕至的领域,没有定义明确的公式,也无法参考完善的反馈系统,就像股票市场一样,如果你要突破天际的高价,必须忍受很多低价的时刻如同别人所说。
专才无法完全替代拥有广度的通才所做的贡献,即使你从工作的某一类别转向另一个,完全改变领域之前的经验都不会被浪费。
最后记住,专业化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我们都在做深入研究,只不过专业化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
因为无数个领域的研究表明,精神上的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实践是力量的源泉,而赢在起跑线完全是被高估了。
突破和谬误最初看起来都差不多,所以作者讨论的问题是在日益需要超专业化的系统中,如何能够把握并培养广度、多样化经验和跨学科探索的力量。
以及在弄清楚自己是谁之前,先决定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所以感觉落后于人也没有什么用,其实应该主动寻求匹配质量。
开始计划人生实验,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如果需要的话,甚至放弃此前的目标,彻底改变方向。
别觉得自己落后于他人,你应该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那些除你之外的年轻人比较,每个人前进的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因为任何人让你自己感觉落后。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无数的可能性组成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这些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论中。
注意解决问题时的定势效应,这是个心理术语就是说问题解决者总是倾向于使用那些已经熟悉的方法。
其实有更好的方法在眼前,他们不会选择,所以面对一些问题或疑问,必须要跳出圈子来思考。
从问题自身领域找到的解决方式通常会差一点,局外人看似离题万里,但是他们重新分析问题时,往往能取得突破,带来重大创新。
团队互动最佳心理特点是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最优秀的预测者,把自己的观点看作需要验证的假设,他们目的不是说服队友,而是鼓励队友发现自己概念中的错误。
虽然人人都有互联网浏览器,但是他们不会去搜索自己可能发生错误的原因,并不是说我们无法提供相反观点,是因为我们强烈的本能驱使我们不要去反驳自己。
越是有科学素养的成年人更习惯于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感觉,他们在话题上花的时间越多,思维模式就越像刺猬。
刺猬型专家做出的权威预测,最后被证实,大错特错,结果他们选择错误的方向来更新自己的理论,而且越坚信自己最初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让他们误入歧途,与事实渐行渐远。
而弹性的狐狸专家会明白大部分因果关系是概率性而非确定性的,这其中既有位置,也有运气成分,即使历史再重演,也不会和以前的情况一模一样。
所处的学习环境并不友好,从中学习的过程也十分困难,所以有效开放的思维习惯变得越发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当我们从事一个专业越久就越容易陷入经验的诅咒,我们思考问题时会过多的依靠我们以往的经验,造成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
用一个词总结的话就是学习需要你把经验完全搁置在一边,不断的学习接受改变。
作者颠覆了哪些我们常有的认知,教育要赢在起跑线上;一万小时理论;坚持就一定是好的;经验一定是越多越好;
感觉作者讲的太好了,不要和其他人比较,只和昨天的你比较,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还一直在继续前行,一直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广泛的猎取比专一的深度会让你更有兴趣地面对生命中的所有可能,开放心态,不断尝试广度学习,做一个有着无限成长边界的人,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