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公司来说,要么是供应商太多,要么供应商太少。太多需要整合,太少需要开发,两者的前提都是得知道供应商的好坏。这就需要评估供应商。供应商评估就是通过分析供应商的历史绩效(如果已经在跟公司做生意)、财务力量以及质量、生产和物料管理体系,判断其好坏,为下一步的供应商选择做准备,也作为后续改进的基础,制定进一步的供应商改进方案。
▎对于一个成熟的公司,特别是在特定行业、地域有一定历史的公司,很多供应商其实都已经在跟公司做生意。人的天性是这山望那山高,用美国人的话说,就是认为别人家园子里的草更绿,总觉得最好的供应商还没找到。
▎针对每一个指标,该公司都有具体的评分条件、专门的职能或人员来评分。读者可能要问,对于非客观项,比如降本的积极性、合作的容易度、质量系统、技术能力,我们需要相应的职能来打分;但对于有客观标准的,比如按时交货率、百万次品率,为什么还需要专门的职能来评估?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集体参与:这些职能参与了,是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就更容易接受决策,有利于决策的执行。供应商管理是个跨职能任务,供应商评估也是。要避免的是采购或质量对供应商绩效评估,没有别的部门参与,最后别的部门不认可评估结果,这样的评估就成了自娱自乐,对供应商选择、整合、开发等重大决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在供应商绩效评估上,经常会有人问,这么多的指标,权重应该如何分配,以得到最后的分数?在我看来,权重的分配不重要——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同一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供应商绩效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只要权重一致,有可比性就好。其实更多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权重,因为不管你分配什么样的权重,总有人会挑战你:为什么质量占20%而不是21%或19%,价格占50%而不是40%?重要的是要搜集基本的数据,比如上面案例中的8个方面的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就如一流的医生一样,他们也会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比如心电图、X光、验血等,但你见哪个医生把这些指标都加权汇总了,得出病人的结论来?他们只是看看每一份报告,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职业判断。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从事实(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而不是相反。
▎你可以给这些指标权重,最后算出总分,比如在这个案例中,一个供应商是3.2分,一个是3.3分。比分如此接近,还是难以从打分上决定究竟该选哪个。这就需要“由判断结束”,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上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要清晰地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理解风险,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calculated risk),要避免拍脑袋,盲目决策。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成本压力很大、技术比较成熟的话,那可以选择供应商2。选择了这个低成本供应商以后,潜在的风险是质量和技术。既然技术、质量部门一起做了这样的决策,就意味着以后出了这些问题,两个部门得一起帮助供应商改善,而不能把皮球踢给采购,让采购启动淘汰流程,临阵换将。反之,如果选择了技术好的供应商1,价格谈判往往困难,也需要技术部门协助,更多地通过价值工程/价值分析(VA/VE)来降本,而不是逼着采购在谈判降价上一条路走到黑,从双赢到单赢到双输。这就是“经过计算的风险”。
▎管理上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兼顾多个目标,而这些目标没法简单地取舍。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价格就放弃质量,反之反是;我们需要平衡兼顾这些貌似相反的目标。从事实(数据)出发,由判断结束,理解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只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这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个重要职责。
▎数据分析其实也是弱势职能的发言权。没有数据,丛林法则就会主导供应商选择:哪个部门强势,哪个部门就说了算。在很多公司,这往往是设计部门。虽然设计部门跟供应商打交道很多,但他们的专职不是管理供应商,并不能全面评估供应商。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基于敬仰,拍脑袋居多,决策质量未必最佳,往往不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有了数据,大家看着同样的数据,就可以更好地避免单极决策,这在与更高管理层沟通时也是如此。好的决策,常常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别的部门、高层管理的直觉判断来做出来的。这就是“由事实(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