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孙子兵法》

浅谈《孙子兵法》

作者: 沧浪之水清且浊 | 来源:发表于2021-09-07 09:38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兵书,现存六千字左右,作者为孙武,今天我们就来结合一些与《孙子兵法》成书于同一时期的《左传》中记述的战争故事简单聊聊这本兵书中所出现主要观点。

    一、慎战与伐交的战略思想

       首先是《孙子兵法》中“慎战”思想的体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见,在孙子看来,战争是直接影响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统治者必须谨慎对待,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时必须做到不战为上。而对于敌人的应对之法《孙子兵法》中也有论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左传》中最能体现孙子这一“慎战”的战略思想的要属“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篇,虽在面对实力是自身数倍的秦晋联军的时候,郑伯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不足的弱点并未选择交战,而是任用烛之武来通过外交手段取得战争的胜利。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虽然这篇中并没有具体的战争描写,但作者借由开战前秦晋两国的准备,与烛之武对秦君的游说,充分展现了烛之武仅的出色才干。体现了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慎战”思想,同时也在战争中“伐交”是要优于“伐兵”的,论证了外交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左传·僖公五年》中“宫之奇谏假道”这一章,也讲述了晋侯通过外交手段成功从虞国借道伐虢,最后诛灭两国的故事。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虽然文中的感情色彩倾向于宫之奇一边,对晋侯则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却也成功说明了外交手段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伐交胜于伐兵”的战略思想。

    二、“贵胜而不贵久”的战争策略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在这一篇中,很鲜明地提出了在战争用兵必须以胜利为首要条件,而不能单纯地消耗时间与士气,如果久攻不下就会导致军队失去原本的战斗力进而引发战争的失败。作为以文章兼兵法的代表作品,《左传》中对这一战争策略也有展现,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在文中借由曹刿对长勺之战的指挥与评论充分体现了作战必须“贵胜而不贵久”的战略观点。“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在论述中所提到的击鼓与时期的关系,正是对“久则钝兵挫锐”这一兵法的生动诠释。

    三、“正合奇胜”的战争策略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这里的正合很好理解,指的是在用兵作战的过程中,必须以正规的形式来与敌人进行交战。这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而“以奇胜”指的并不是出奇制胜,而是指依靠奇余出来的兵力调度获胜,这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必要手段。这两者在战争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方面必须保证正面部队的能守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方面则必须要善于调度多余出来的兵力这样才能够达到致胜的目的。而在《左传》中所记述的很多场战争都体现出了这样“正合奇胜”的战争策略。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战略:“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

    在面对楚国最精锐的中军的时候,苗贲皇便清楚地意识到既不能与敌方的精锐部队进行正面的碰撞,也不能放弃部队的中部从而导致整个军队落败。因此他向晋厉公建议在正面部队顶住维持均势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多余的兵力先行消灭楚军两翼的部队,最后再通过三支军队的合流成功击溃楚军。苗贲皇的这一指挥便是对“正合奇胜”这一战争策略的充分体现,《左传》中的这一篇便以实际战争为例诠释了“孙子兵法”中的战争策略。

    四、“兵者诡道”的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一部分也是《孙子兵法》中精髓所在,孙子在始计篇中提出用兵作战必须要善于使用诡计来欺骗敌人以获得胜利,故而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展现给敌人,并且要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将其击败。而孙子的这一战争策略在《左传》中更是借由三场战争对这一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首先是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晋楚城濮之战对这一战争手段从正面进行了论证。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在与楚军作战的过程中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迟,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狐毛与栾枝便是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诡道”理论,通过欺骗的手段给楚军产生了己方溃败的假象,进而成功诱使楚军的追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是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这篇中从侧面来论证“诡道”这一战争手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面对齐军的溃败,曹刿并没有急于出兵追击而是选择先观察敌人的车辙与旗帜,进而推断出敌人确实是溃败而逃,才决定下令继续追击。这一段便是从受者的角度来看待“诡道”这一战争策略,是对孙子战争理论从侧面的有利论证。

    最后对于“兵者诡道也”这一战争策略,《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中的楚宋泓之战则是从反面进行了论证。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面对比自己的强大的楚军,宋襄公却一度放弃了优良的战略时机,丧失了原本的战略优势,最后致使了战争的失败。这跟孙子所提倡的:“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恰好是相违背的,《左传》的这一章正是从反面证明了孙子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结语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因其视角的独特性与对策的缜密性,即便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战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就如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孙子兵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pu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