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总是要回归到人,
数据、科技其实会帮助你更接近‘人’;
当你只用表象时,
你会离人越来越远。
~ 《王者之声》 ~
信息化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实时生成的“数据”,包括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出的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透过反馈器、手机、平板等数字终端对于课堂问题或任务所做出的响应,主要是以选择题数字选项的形式反馈。《数据与教学决策》一文中提到“因为‘有凭有据’,使教师能从数据出发来演绎教学,清晰地‘看见’学生的反馈,进而推论他们的内在思维。”也就是藉由课堂生成的数据,让学生的思考被看见。
那么,当老师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反馈的数据后,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采取恰当的教学决策在课堂上施行,对现代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基本但却非常重要的能力。
从数学提问看教学决策
台北市双园小学林欣玫老师在一次教师工作坊中和学员演练下面这个问题:“如图,有三条绳子穿过一片木板,姊妹两人分别站在木板的左、右两边,各选该边的一条绳子,若每边每条绳子被选中的机会相等,则两人选到同一条绳子的机率为何?”
课堂提问的数学题欣玫老师先让学员们计算后,以随机挑人方式,得出5个不同答案的选项,分别是①2/9②1/9③1/3④1/6⑤1/27。接着,所有人在反馈器按下自己的答案,得到下面这张统计结果图,分别是3(6.25%)人选①,8(16.67%)人选②,34(70.83%)人选③,2(4.17%)人选④,以及1(2.08%)人选⑤。
全班答题统计图先说,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③1/3。
看到这个数据,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是欣玫老师,接下来的教学你会怎么做?
好,请把眼睛张开,看下去。
作法一是,知识讲述型的老师,“唉呀!答对率只有七成,不行,我得把正确解法从头说一遍。”
但你有把握,在你说过之后所有人就都会了吗?再者,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难度稍微加大一点,学生就能一次做对吗?
作法二是,引导学习型的老师,“每一个选项都有不同人数的人选择,就先让他们小组研讨,找出正确的答案吧。”
欣玫老师选择的是作法二,不过此时她先做了一件事,就是显示下面这一张每一个小组的答题统计图。
小组作答统计图你的决策是什么?
打开小组统计图后,你会如何进行小组研讨的活动呢?再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
好,眼睛张开,有想法了吗?
作法一是直接分组研讨,老师就是在教室里每一组走一走,听一听他们说些什么。
这也不是不行,不过欣玫老师采取作法二,她在小组研讨时,先到第10组听一听,并伺机点拨一下,然后走到第1组,听听他们研讨的内容并参与。
请再想一想,她为什么这么做?
先来读懂上面这张统计图。有5个组,第3、第5、第6、第7和第9组,小组5个人都选择正确答案③;有5个组,第1、第2、第4、第8和第10组,组内做出了不同选择,也就是解法不同,其中第10组没有人选正确答案,而第1组答对的人数少于答错的人数。
能猜出为什么欣玫老师先到第10组,再到第1组,而不到其他组去参与了吧?对了,因为第10组没人选择正确答案,他们研讨的效果不大,所有人发表的都是错误的解法;而第1组则是因为答对的人居于少数,研讨时有可能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老师前去旁听甚至介入。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教学决策应能得出不错的效果。
果然,研讨后让学员再用反馈器对同一个题目二次作答,得到下面的统计图,图中蓝色柱状图是第一次作答的数据,黄色是第二次作答的数据。结果是没有人选①、④和⑤了,选②的人数由8人减为3人,改变答案的人都选③,使人数由34人增加到43人,答对率提高到93.48%。
二次作答统计图有没有别的作法?
在看到小组统计图之后,除了欣玫老师的教学决策作法之外,还能有别的作法吗?
有的。
作法三是,都选正确答案的5个组,分别挑出一个人,其中3个人分派到第10组,2个人分派到第1组;再从第10组挑出3个人,第1组挑出2个人,这5个人分别分派到第3、第5、第6、第7和第9组。重新安排小组人员后,展开研讨,然后再次作答。
这种作法是让每一组都有相当数量的答对的人参与研讨,也让所有人都答对的组别在研讨时可以听到不同答案的解法,有助于思维碰撞。
想清楚如何做教学决策
在这个课堂实例中,学员一共生成两次数据,对老师来说就有两个教学决策点,特别是在二次作答生成数据后,老师的不同决策,虽然只有些微的差异,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包括教师中心的讲述教学和以生为本的合作学习。
欣玫老师的教学决策采取老师主控小组讨论的作法,因此她介入了讨论可能没有结论,以及可能产生更多错误结果的组别去参与小组活动,教师主导性比较强。
作法三则是老师只做小组成员的重新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学员能够听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彼此间的思维碰撞,透过比对不同解题想法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经由组内讨论能够自己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更加放手让学生彼此互学的教学策略。
同样的课堂生成数据没有制式的、标准的教学策略。教师是最了解自己学生的那个人,唯有把数据、学生反馈和课堂氛围融合起来综合研判,才能实时做出相对较佳的教学决策。在一个个教学决策的过程中,其实老师就是在形塑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在贯彻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且建立个人的教学风格。
课堂中这样一个提问教学的总时长只有不到十分钟,但老师却必须在获取数据之后做出相应的教学决策。相比于传统讲述式、线性化的教学惯性,信息化教学让课堂更多变、更活泼、更接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数据。是数据使教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回归以人为本的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