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安利个视频,关于职业作家的事。
主讲人是严歌苓。近年来,我的小说和电视看得不多,只是听说过这么个人,其他全无知晓。乍见,屏幕上,知性、得体、温婉的一位女性,让人很舒服。
娓娓讲述她对于职业作家的几点感悟。
首先是职业训练。
视频中开篇明义的提出了她对职业作家的认知:曾经认为是70%的天份和30%的努力。现如今,天份的20%被拿出来,给了职业训练。
事情缘于她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早在1988年,她接触到的美国的写作中心,参加的人都是小说家,都是文学批评家。然后有人专门对他们进行职业上的一些训练。这些训练,非常科学。同学坐成一个圈。前一位出一个名词,然后后面的人接一个动词,让前面的名词动起来。类似于中国学生玩的看图说话。这种训练可以让这种语言的表述变得特别有活力。也有会没有想到一个故事的,老师会启发,没有东西HAPPEN,那么就让它发生。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来想象名词要动起来。
训练的结果,是用英文写出的东西是活生生的,有触感,有质感。六个感觉都有,特别有画面感。
当然作者后来专门考取了这所大学,进行了专门的训练。这也是之所以从原来的70%拿出的20%的由来。这个20%不影响天份的存在,只会增强天赋的表达。这是术的意思。20%的加分,可靠后天习得。
其次,是对职业写作的尊重。
她讲到,经常有一些题材,有想法要写,却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只有一个,题材不是自己熟知的。这是对于写作的敬畏。首先自己要懂其然,再描述,再输出。脑子里没有的东西,靠胡编滥造,靠臆想猜测,是万万要不得的。比如小姨多鹤,因为不了解日本,所以题材再好,却没有动笔。直到去了三趟日本,认为明了了,这才输出。这里提出了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的应尽的责任。写字,要有独立性。要有使命感。
基于以上两点,作品的人物、情节,都会很有画面感,代入感,真实立体,我认为这才是写作,才是一位专业作家的职业素养,仰望之。
在这背后,我看到的的还有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作为只懂ABC的一个人,当然也有可能是谦虚,到托福的577分(550分分数线),只用了一年零七个月时间,达成了。心底里以为,这和她之前的讲述,这样的印象很搭。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肃然起敬。粉了。
听完了以后,是被震憾的。于是对视频中提到的几本书和电视剧均产生了兴趣,有机会要找来看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