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析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品析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作者: 素心听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2-22 23:52 被阅读0次

    2021.2.22

    隐居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独有的一种生命选择,这种选择成就了独特的隐士文化。或流传于老庄的修身养性,追求生命本真;或显明于陶渊明的此中真意,欲辨忘言。今天聆听了王立群老师解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20分钟的音频,结合自己阅读的资料,还有自己的浅显理解,尝试穿透时间的烟云,从字词的迷雾中去解读这首苦吟诗人贾岛写得寻访隐士而不遇的诗歌。

    被称为“诗囚”或“诗奴”的贾岛,他的诗作善雕琢,多写个人穷愁苦寒生活感受和荒僻琐细的自然景物。他的诗作过分沉浸在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但是这首《寻隐者不遇》却是他精心谋篇构思的一首问答体绝句,一问三答,寓问于答,无佳句而有佳篇。

    先说诗题。寻就是寻找,是有目标的活动,是为了达成某一结果而开展的具体行动。而隐者,则是为了躲避名利的束缚而遁离尘世,从而获得身心自由舒展的一类人,这类人常常是远离尘嚣、隐于山林的。不遇,则是寻找的结果。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面对不遇的结果,追寻者总会感到一种失落,然而,这种失落是否还有别其他的意蕴呢?或许我们读完就能有答案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含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无果,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以二问三问,追问隐者去向,言简义丰,平淡中见深情,以简笔写繁情,可见诗人和隐者的友情深厚。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希望破灭,怅然若失,无可奈何。我想通过简约写意的云深二字,诗人除了未见到钦慕的知音有些许的失落外,或许还会有因不遇其人而得遇隐者的真境界之感,我猜想诗人会因此了悟而欣喜,乐而返回不虚此行。

    诗中的苍松、青山、白云正是贾岛要寻觅的隐者的写照。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隐者的超脱,诗人的钦慕,虚实交错,情感跌宕。而更加精妙的是儒释道皆在诗中有所指向:苍松风骨挺立,乃儒家气节;采药养生修身,乃道家逍遥;白云清幽深远,乃佛家仙境。

    一般以寻隐者为主题的诗词,通常都是以不遇为结局的,这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追寻者刻意的追求。我找到了几首此主题的不少诗作:比贾岛早几十年的诗僧皎然就曾写下《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宋代还有魏野的《寻隐者不遇》:“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还有李白的《方埭溪山道士不遇》、白居易的《晚出寻人不遇》、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高启的《寻胡隐者》。另外,我发现典诗词当中包含问答形式的也有不少:《山中问答》《回乡偶书》《小儿垂钓》《望岳》《如梦令》《清明》,一问一答中尽显诗人之情怀。

    这首经典的诗歌中结构精巧严密,手法寓问于答,感情似平而深,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佳

    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析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ul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