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吴军读书会
从吴军老师身上我学到的

从吴军老师身上我学到的

作者: 小野与玫瑰 | 来源:发表于2017-01-02 00:49 被阅读0次

    吴军老师是少见的全才,每当我惊异于他对某一领域的精通时,没过几天他总能给我更大的惊喜。他是计算机领域的大师,他是教育专家,他是古典音乐迷,他酷爱逛博物馆,他见过90%以上世界名画的真迹,他是优秀的红酒鉴赏家,他精通历史、艺术、哲学、摄影、投资、商业……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能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复杂的技术原理,也能用朴素的语言无形之中教给你一个人生的道理。现在好像人人都在标榜做一个“斜杠青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吴军老师已经斜杠到极致了。他在任何一个单独领域的见识,大多数人只能望尘莫及。为什么同样是人生,吴军老师就能过得如此丰盛、如此多彩呢?

    我最近阅读吴军老师的专栏,受到很大的触动,今天就来简单聊聊其中的几点,也许就是这些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1、对一件耽误不起的事情,最后半小时的时间不是你的,是上帝的。

    首先是时间观念。他在去阿拉斯加看极光的游记中说到,他每次出行,都要提前三个小时离开家去机场,这样可以保证到机场时离飞机起飞至少还有一个半小时,以防安检的队伍太长,或者路上遇到意外的堵车情况。即便早到很久,他也可以把时间用来写作,并不会浪费。他说,对一件耽误不起的事情,最后半小时的时间不是你的,是上帝的。他做事比绝大部分人谨慎得多,会比大部分人多留出半个小时的富裕量,来将各种不确定的风险降至最低,因为,对于他来说,损失一天的时间是不得了的事情

    虽然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有意外发生,早去晚去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发生了堵车等事情,吴军老师早已做好了完全准备,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意外对于他的影响自然不会很大。而对于大多数人,只能措手不及地被意外影响了行程。一切正常的时候大家做事都差不多,可正是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反映出人与人之前的差距。可见,提前安排好应对各种不确定情况的措施,多留一些富裕时间,将意外对自己的影响降至最低,主动去掌控生活,这才是高效人士的生活方式。毕竟,小概率事件总是会发生的,这对成功人士的影响往往不大,但对很多人来说,小概率事件常常就是灭顶之灾。

    此外,又有多少人像吴军老师一样惜时如命呢?我们常常觉得,一天浪费就浪费了,反正还有明天。而对于吴军老师,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今日事今日毕,每一天都要做很多事,过了就没有了,因此绝对不能浪费。他每一天的密度都很大,并且能够高效完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活出别人几辈子都很难体验的精彩人生吧。反思自己,每天24小时,浪费了多少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睡觉前又能说出几条今日的成长与收获呢?即便每天都成长了一点点,与吴军老师相比,也太少太少了。

    2、像写论文一样写书。

    其次是关于他写《文明之光》第四册的心得。在选题上他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只选自己熟悉的题目,而且是能够得到大部分作家得不到的资料的题目,换句话说,他自己不熟悉的,和别人能比他写的好的,他就不写了。他输出的是只有自己能够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市面上大部分作者写的内容,别人也能写,甚至总有人能写的更好。有多少作者在输出内容之前会问问自己,我能够给读者带来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价值?反思自己在写作上,虽然也只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但大多数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积累还太少,思考也不深入,远还没有达到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的地步,更别说独一无二的价值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在写每篇文章之前,都要考虑清楚,我的这篇文章对读者有没有价值,更近一步,有没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第二、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说,他是为读者而写作,是为了带给读者兴趣、愉悦、知识、享受,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表达自我。写书是为了传递知识,写得越通俗易懂,越轻松幽默,受众也就越多,影响也就越大,如果只是为了自顾自地灌输想法,而不考虑读者是否读得懂、读得有趣,那就大大阻碍了内容的传播,只是自说自话罢了。

    第三、《文明之光》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他要求自己的选题必须有现实意义。有些历史只对历史学家有意义,但是对当下大部分人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这些题材他都不考虑。这一点还是在强调要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价值,除了让读者了解一段历史之外,还要让读者从这段历史中读出道理,读出能够借鉴的意义。

    总结来说,他所输出的内容,要最大化地给读者价值,并且是自己能够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虽然我还没有看《文明之光》,但是读过他的《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他能够以非常平实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复杂的数学原理,让非数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也能津津有味,不会觉得枯燥。

    选题之后就是列出一个大纲,保证每一章有一个明确的主线,章与章之间能够连贯,并且不断强化同一个主题。这对我们平时的写作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一篇文章一个主题,逻辑连贯,只讲一个道理,这样能够更深、更广地以各种角度去解释,而不至于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读来让人困扰,不知所以然。

    接下来就是做功课,吴军老师跟很多作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把写书作为研究课题写论文,因此要做大量的功课,这是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的部分,所做的功课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读书,他会把与每一个题目相关的书都读一读,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如果一个视角已经被大家普遍采用,那他就要换一个。第二类是查阅文献和资料,为了了解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科学原理,他要阅读很多专业的文献。比如在介绍DNA的一章,他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相关论文都读了一遍。第三类是真正的学习、上课。为了写和遗传有关的内容,他通过慕课(MOOC)平台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了一些课程。随后,还要和相应领域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讨论讨论。做足了这些功课,才开始动手写作。

    写文章收集素材大家都会做,可是如何做就体现出巨大的差异了。太多人只是查一些基本的资料,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将素材拼接起来就开始动手写作了。而吴军老师不仅如此,还要阅读海量的相关书籍,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视角独特,对于专业的知识,要研读专业论文、学习专业课程,必须自己先研究个透彻才行,自己学习完了,也成为了一个专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在很多领域,比如生物医学、历史、文化、艺术等,都具备渊博的知识。反思自己,写文章收集素材不足,对很多事情不求甚解,自然也不可能写得深刻。准备功夫要做足,在写作上,做到吴军老师这个地步,才算是做足了吧。

    到了真正着手写作的环节,他大部分都是利用碎片时间的,包括在飞机上、等小孩、和朋友约了吃饭之前等等。有时候三、五分钟,也要写几十个字。积少成多,平均半年就能写一本20万字的书。利用碎片时间写出来的东西会显得七零八碎,所以写完之后,他还要重新修改一遍,还要征求编辑和读者的意见,调整框架结构。与此同时,还要找一些领域的专家看看内容是否有常识性的错误,给出反馈意见后,再更正一遍。到此,才算是真正定稿了。

    反观我们,别说利用碎片时间了,就是利用整块的时间,先不说内容质量如何,如果只算字数,也不一定能半年写一本书。而对于吴军老师,写书只能算作他的一个业余小爱好。多少人能好好利用碎片时间呢,大部分碎片时间都用在玩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剧吧。就算是主业时间,也有一部分是在做无用功吧。吴军老师,不论何时,都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能够有效产出的事情上,所以他能活出这样的生命密度,一年相当于别人的十几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一点感慨,在于他写作的严谨性。有多少人写文章时能够完全透彻地理解自己所写事物的原理呢,有多少人会对自己引用的案例、数据来源进行真实性考证呢?有多少人会去深刻思考与自己所写不同的观点呢?又有多少人在写完后会重新修改很多遍来确保逻辑严密、信息无误呢?严谨、考究、真实、无偏见,这是最基本的科学写作素养,如果所有的写作者都能遵循,网络上也就能少一大部分的垃圾文章,人们也能节约更多注意力了吧。

    感慨没用,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最后做一个能够落地的总结:

    1.以研究课题写论文的态度去写作。

    2.确定主题时问问自己我写的这个内容能够给读者带来什么价值?更近一步,能带来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

    3.写作之前要做大量的功课,读完相关书籍、论文,学一学相关的课程,收集大量素材之后,整理要逻辑脉络,再下笔去写。

    4.一篇文章只讲一件事,要讲得深刻、讲得精彩,从多角度去讲述。

    5.写作过程中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审视,不断问自己:如果我作为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吗?

    6.写完之后,反复检查,要做到逻辑严密、语言严谨、数据真实、结论无偏见,要有科学精神。

    7.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别总是把时间浪费在刷微博、刷朋友圈、聊八卦、闲逛、看综艺等等对自己未来效用不大的事情上了,不说用来写作,最简单的可以用来读书呀。

    虽然我们很难做到像吴军老师一样高效、充实,但最起码,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要尽量去高效、充实。希望我们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厚度,不负自己的期待,合理规划精力和时间,用有限的生命去体验更多的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吴军老师身上我学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xw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