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是在实践中偏重定量总结(按规矩来),中国文化是在实践中偏重定性总结(视情况而定)。定量就会带来标准的不适用,定性就会导致难以复制。
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在定性与定量上的思维判断。所以今天西方的管理方式在中国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很大程度就是定性与定量上出了问题。定量有标准偶尔也会遇到标准不合适,甚至有些事件是没有标准的,何谈定量?定性说白了就是基于管理者自身的逻辑判断,这似乎也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好的管理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的完美平衡,定量的标准很容易就做出来了,往往做得不够好的就是定性的问题,尤其是突破标准的问题定性。还记得以前在深圳上班,周围很多企业都出现过员工罢工,原因无非就是管理者按标准的要求做事,确忽略了标准对于人心的影响。在中国做管理的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标准的问题,而是被我们忽略的人性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张图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看到上面的省略号大家就知道人性需求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如此,再加上中国本就飞速发展,国内文化层级远比发达国家要多,所以人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并且物质生活的持续丰富与广告的不断刺激,人们想要的也越来越多。这些复杂的人性需求,就是现在管理人要面对的现状,解决问题虽然可以在招聘上设定标准,但这也不是所有企业有条件做到的,况且只要是管理中国人,都是迟早的事。
职业者上班与老板开公司本就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看似一个是想着挣老板的钱,一个是想着挣所有人的钱,但其实关系更为复杂。为了将组织内的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又出现了销售提成、计件工资、年终奖金分红、股权激励等等一些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只有在公司盈利非常好的时候才能解决问题,因为钱可以淡化或者是间接满足人们其它的需求。但是高福利时间久了,其他的问题还是会暴露出来,蛀虫也会多起来,也不得不像华为一样面对割肉治病了!
我一直认为管理工具不计其数,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没有合适不合适之说,有的只是你能不能用好而已,人才是工具的主导者,没有被机器人取代之前,管理靠的还是人,人靠的还是了解人性、顺应人性、管理人性。
了解人性自是不用多说,多换位思考,多深究其原因,多学习古人处世。顺应人性我想说的是,所有有关员工利益的决策要立足于需求者的要求,建立在受众的人性特点之上,不可单方面的要求,也不可单方面的顺应人性。
学习李荣的积分制课程,他举了一个案例,群艺某一位员工为了获得更多德积分,坚持365天每天都要去公司上班,李老师说他从没有要求员工主动加班,并且对于这样付出的员工他奖励了5000积分,然后他觉得员工为了工作牺牲了家庭又扣掉了1000积分。其结果员工还是拿到了4000积分,所以依然每年都有这样的员工出现,相信当老板的都爱这个了。但是我觉得群艺内部的积分制管理不只是管理人性,有的时候甚至是在利用人性,虽然很多方面有可取之处,但是感觉有点过分利用人性,说不定会变成下一个华xi村假象,所以我今天用管理人性这个中性词,想说的就是我们既不应该是顺应也不应该是利用。我们应该管理人性,拿捏分寸之间,只要掌握好这个度,肯定会让员工和老板都能最大程度的受益。
中医和教育其实都应该有两个门槛,一个是人性,一个是悟性。人性为德,悟性为术,我们可以去医院和学校看看,好的中医大夫和老师基本都是如此,其实管理不也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