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常言道“以势交者,势倾则绝对;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建立在外在与物质上的关系往往是最不牢靠的。人是精神动物,精神追求是人的本能追求。而“共鸣”则是内在精神追求的一种表现。它就如一块磁石,将两颗心牢牢地吸引在一起。
友情是一种“共鸣”。一方面,它既可以是基于诸多共同点而形成的共鸣,譬如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成长环境。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同点也一样可以产生共鸣,“我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迥然不同的个性,相异甚至相悖的世界观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有一种感情让你我惺惺相惜,它可以是执着,可以是善良,可以是任何一种情感,正是因为那一份理解,所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亲情是一种天然的“共鸣”。母亲对于孩子有一种天生的爱。还是对母亲特别是在生命的初期也会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这种共鸣基于血脉又远远不止于血脉。
爱情就更加不用说。它天生就是属“灵”的。同性之爱、忘年之恋他们同样值得被我们所尊重。人类情感本来就是复杂而微妙的。谁说王子的爱情就要比乞丐的更高贵?爱情的价值是不能用人的地位与财富所衡量的。门当户对的是婚姻与感情,恐怕还不能列入着爱情的这个行列里面来。理性与灵本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可以共存,但是不能相提并论。
我喜欢《世说新语.栖逸篇》里的这样一则故事: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迺向人啸也。
这故事的意思大概是说:阮籍听说苏门山中有一位得道真人,便登山去见他。两人伸开腿对坐着,阮籍与那真人谈历史、谈玄、谈儒、谈道,真人毫不理会他。于是阮籍便朝那真人吹了一级长长的口哨,过了许久,那真人笑着跟他说:“可以再吹一遍。”阮籍吹口哨知道兴尽为止才下山。等他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他突然听到山谷里面传来了声音,原来是那人在幽幽地吹口哨。
我想这也就是共鸣的一种境界。没有什么精妙的玄理,没有深邃的历史,甚至不需要眼神的交流。一记口哨,我听到了,很有趣,足矣。
老子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共鸣这东西复杂到极点,却又简单到不可置信。实在是意趣横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