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的杜甫草堂,今年的杜甫江阁。所到城市若挂有大诗人名字的景点都会一看。可惜我对杜甫了解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每与身边人讲起,总会打趣一句:我不太清楚他怎么“来”的,只知道怎么“没”的。饿的太久,吃的太多,半路撑死了。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读杜甫,太钢铁直男了,一心想着山河国家,写作文除了《望岳》,别的真不想引用,那时候最爱用的往往是李煜和纳兰容若(现在看是自己格局不行[Emm])。这几年才开始比较客观的什么都看点,但是再客观,杜甫的诗在我这也不太“吃香”。直到一句“浑欲不胜簪”突然在某个清晨领悟,这不就是当代中青年秃头现状吗?只不过杜甫为国,我们为人间八苦。
唐诗里的月,往往都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而到杜甫这个时候, 只有孤月浪中翻, 寒月照白骨。还有凄清的鄜州月, 照耀天下所有家庭残破的别离之人。
回家, 是杜甫一直的心愿。
如果说李白是一个永远在上路的人, 杜甫就是一个永远在回家的人。
他的一生都在等一次月圆。我们,又何尝不是等待一场圆满?
转自语桥老师的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