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我就当没养你这个女儿,以后老了我也指望不上你养 。自己找个山洞,自己过好了。”
每每遇到什么样“大的”事情,母亲说服不了了我,就会拿这样的“狠话”来说。
问问身边的朋友,也会遇到父母这样的时刻,虽是表达方式不同,内容却是出奇的相似。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父母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呢?
事实上,这句话里面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每个人除了接受直接语言信息之外,还会接受后面隐藏的语言。
后面的语言没有直接的表达,而是隐藏在字面意义的背后的信息。
姑苏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几层的意思:
因为你的问题,所以我老了以后决定自己过;
至所以我老了要自己过是因为你是靠不住的(这里的靠不住=不孝、没有担当、不负责任、自私……);
你是一个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觉得靠不住的人;
所以归根结底,你是个失败的人。
看似是一句自怜自哀的语句所传递的后台信息每一层都是对对方一种更强烈的指责和否定,所以会引发听者很强烈的负面感受。
然而说话者本人的终极动机并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受,这句话最核心的目的被自怜自哀、责备层层地掩盖起来,让听者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个最深的诉求。
这个诉求是:那样说只是想激将你,我希望我们能相处得好一点,其实我很害怕孤单。
归根结底最终极的渴望就是——我想要爱。
但在中国,几乎不会有人这么表达。
在中国人的习惯里,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期望另一方给予自己更多爱的时候,通常习惯用道德谴责的方式责备对方,试图通过让对方心生愧疚来获得想要的爱。
可,不明白的是:当让对方感到愧疚的时候只会把对方推远。
这就是我们没有觉醒,完全以一种蒙昧的、本能的状态生活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做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我们会评判或指责他人,而且觉得特别理所当然。
而这个时空有不可避免的英国法则,这些给出去的负面能量在某一天都会以某种形式呈现在你的生活中,让你无处可逃。
你终于会意识到,天啊,原来自己真的有很多问题,真的做错了很多。
意识到问题和看到盲点是改变的第一步,这很好,但同时人们会容易掉进一个陷阱——自我攻击。
我们要去到一个更好的方向,并不需要否认现在。
发现当下的问题,面对承认并改善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攻击这个部分。
小我是喜欢评判和攻击的,不是攻击他人就是攻击自己。
所以愧疚感是小我最常玩的把戏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削弱力量感的情绪。
整个人类群体习惯利用愧疚控制别人,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模式,所以让我们了解我们生命中这股熟悉又陌生的能量。
然后放下愧疚模式,就是自爱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提升自己的能量。
三省三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