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

作者: 混沌丸 | 来源:发表于2022-10-02 23:53 被阅读0次

稻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俗称蠓子虫、火蠓虫、响虫。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

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褐飞虱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重,白背飞虱次之。

稻飞虱


褐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

长翅型体长(连翅)4~5mm;短翅型雌虫3.5~4mm,雄虫2.2~2.5mm,翅长不达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线。后足第一跗节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浅色型腹部褐色。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第一载瓣片内缘呈半圆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黄色,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国内外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

褐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产稻国。

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埃及、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

灰飞虱: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欧洲,北非等地。

国内分布

3种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危害

(1)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黄塘”或“塌圈”等。

(2)雌虫产卵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

食性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化学防治

应用药剂防治要采取“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防治适期是2龄若虫盛发期。

常用药机有:扑虱灵(噻嗪酮),在低龄若虫盛期喷雾,药效长达1个月,且对天敌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特效药。异丙威(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等。

水稻生长后期,植株高大,要采用分行泼浇的办法,提高药效。施药时,田间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关文章

  • 稻飞虱

    稻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俗称蠓子虫、火蠓虫、响虫。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 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三种...

  • 水稻病虫害预防

    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稻瘟病、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曲病及稻飞虱和稻螟虫的危害,整理了以上水稻病害的防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稻飞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bs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