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为课文定性,也表明了课文对语文素养形成所发挥的功能:一是积累功能,一是训练功能。优秀的语文老师会敏锐地发现一个文本的这些功能,根据文本特质,聚焦一点,深挖细耕,让学生积累语料、训练表达技巧等。正如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所说:语文教学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艳平老师深悟课文的性质及功能,一个人进行同课异构,把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实在令人钦佩。《一面》的写作型文本课堂教学是艳平老师用“例子”教表达的一个典范,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着眼特质,精心选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就启发我们,解读文本一定要关注编者意图。《一面》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有别于其他课文的人物特写、多件事写人、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之处在于,《一面》是以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精神。而这样的表达技巧正是七年级学生所欠缺的。王荣生教授说:“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艳平老师深悉学情,知难而进,成为“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让学生学有所获,为学生表达能力的长足发展而谋划。
王君老师说,处理写作型文本,从内容选择上看,一定要聚焦,写作知识点的提炼一定要符合教材文体特点。这节课中,艳平老师紧扣文本“满怀深情”这一特点,从“深情地叙事”“深情地描写”“深情地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选点精准,推进有序。一节好课应该是一个作品,详略有致,疏密相间。这节课的四个教学环节,有引入,有过渡,有重心,有突破,在学生最欠缺处缓行,在学生能自悟处疾走。如何处理教学的“多与少”“快与慢”,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功底,无疑,艳平老师是个中高手。
二、激活情感,由形入神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把经典文本处理成写作型文本,容易陷入纯粹灌输技巧的误区。艳平老师在把《一面》处理成写作型文本时,始终围绕情感来推进课堂。首先立足作者情感。课堂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到了文章的情感上,没有单单从“如何通过一件事来写人”来进行技法训练。写作是心灵的艺术,好的作品一定是作者情感的凝结。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写出真情实感。把“写出深情”作为写作训练点,是这节课的高妙之处。其次,有效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之后,艳平老师依次提出“如果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大家读完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这篇文章为何会写得如此深情呢?”“要想对人物进行深情地描写,需要做到什么呢?”几个问题逐步具体,渐次深入,学生的思维也慢慢被点燃,不时有精彩的见解闪现。再次,老师热情的鼓励性语言激活了学生情感。没有师生情感投入的教学,一定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在这节课中,老师及时贴切地夸赞学生,用深情唤醒学生的真情。聚焦情感,融入情感,使课堂学习不仅仅有形式之美,更是充满内在的神韵之美。
三、紧贴语言,立本生道
《论语·学而》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语文教学的“本”是语言,不管什么文本类型,当把语言的研读作为根本时,解读方法、课堂生成自然就出现了。在《一面》的教学中,我们能看到由“本”生“道”的路径。比如,在第三个环节“深情地描写”中,老师让学生动情朗读,并找出能传情达意的文字。立足于语言文字这个“本”,学生很快悟出写作之“道”:深情描写要观察细致,客观呈现,为语言加上花边。“深情地感受”教学环节中,老师引领学生朗读品味文中写“我”的心理感受的文字,贴着语言学表达,学生逐渐进入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在对话中感受着文字的魅力,“流露要真诚”“语言要本色”“要进入心境”等写作的高深之“道”也油然而生了。紧贴语言设计教学,有力地激荡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技法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让“运用”水到渠成。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艳平老师的课堂教学日趋圆润纯熟,源自她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这节写作型文本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成功的,我们通过这个“例子”,不但要学习她课堂的“形”,更要透过课堂学习她热爱语文、不懈钻研之“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