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28017/bf85fc3fe052380e.png)
金融工具就是人性的杠杆,把人类的贪婪放大并且具象化。
主流币种一天5%-10%的波动,不满足;
山寨币种一天20%甚至高达100%的波动,还是不刺激;
带上20倍杠杆的合约,嗯,这个才够满足胃口,一个波段,翻个几倍轻轻松松,这才是想要的人生。
你要的是利息,人家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虽然第一种“币”是普遍现象,但总还是有人认真去研读白皮书,
去试图理解数字货币这种新事物的本质。这里面有经济学家,有密码学家,有社会学家,甚至还有哲学家。
大家不断地升华理解,为一个本应简单的骨架增添了无数的血肉,描绘出一个宏伟的未来。
比如比特币。在中本聪设计之初,它是一个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对,它是一个现金支付系统,
和Paypal、支付宝、银联一样,是一个用来解决支付和清算问题的数字化尝试。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系统的维护中,一个被称为“币”的东西出现了,它是一个以数值存在的凭证,
记录了系统中交易的过程,比特币最初在一个小范围内被认同,可以作为价值交换物,最开始用10000枚比特币买了2个披萨。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支付系统不需要银行了,普通人都可以搞,只要打开电脑,跑个代码,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了。
于是,一个叫做“去中心化”的词诞生了。
尽管无数的学者、创业者企图以此作为招牌来给自己的设想找一个强大的理论背书。
然而人类现有的认知体系下,去中心化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比特币一路走来也印证了这一点。
它没有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支付网络,反而成为了商品、资产,
一个所谓的“去中心化”设想被中心化完美利用的标准范例。
也许只是个伪概念的标签罢了
规则制定者需要被约束者来为他们服务,被约束者又需要规则制定者来保护他们的生存与利益。
两者关系相互依存,根深蒂固,这种关系即便短期被打破,也会很快重建,
比如去年10月底曾经风靡一时的抗ASIC挖矿机制,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丝毫没有撼动效率更高、有着中心化管理的矿场、矿池。
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也是当前人类生产力下必然形成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在集权体制还是投票制民主体制下。
在这样紧密的社会结构下,只会存在中心化的管理体系,
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去中心化目前而言并不可能存在。
比特币的未来其实也很清晰,作为去中心化通用货币是不可能的。
即便它能够在某些场景下进行价值交换,
也只是作为中心化利益集团的战略储备资产,或者称为资产的数字化,
背靠的是中心化赋予资产的价值,价值的体现仍然绕不开法币体系,只是换了一种储存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