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拣史
“三绝碑”,是指在碑文、书法精绝的基础上,加上所颂之人、刻工等为人称道,而成为世代景仰的“三绝碑”。可见,“三绝碑”的严苛标准,注定了存世量的稀少程度。汉《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加上书圣王羲之的临摹推广而成为标准“三绝碑”,曹娥的孝道精神来源文化正统,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褒奖加封。更令曹娥碑名噪古今的,是因为历史名人蔡邕在碑文背面刻上了一行谜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历史上参与解谜的以曹操代表的名人很多,普遍对前三字的解法无异议,就是对最后一个字纷争不断,甚至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
事实上,蔡大才子当时就是“皮”了一下,以一种恶作剧的心态,把一个涉黄段子,写在了碑文背后。至于此后“好事者”仰慕蔡邕之名刻在碑上,从而大大增添了曹娥碑的“话题”,他老人家是不一定知道的。但蔡邕由此谜而晋升为“段子手祖师爷”、“史上最牛黄皮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蔡中郎,东汉大书法家、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官职三天连升五级直到中郎将(即相当于副丞相)的蔡邕。唔,对了,他还生了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儿,就是写《胡笳十八拍》的那位中国四大才女之一,叫蔡文姬。蔡邕官做到很大,但并不能说他官做得很好,只是运气好到爆,中郎将这个官职仅仅是自己的粉丝——汉末掌权大奸臣董卓强行赠送的。话唠、自恋、任性、直筒子,基本就是他官场的一致评语,他甚至为此还招来了杀身之祸。
自恋,使蔡中郎过高估计了自己;任性,使他行事特立独行。他还是一个小小言官的时候,就写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密言七事》上奏皇帝,皇帝很大气,没追究他越级打小报告的罪,还采纳了部分意见并有实际行动,但官职就没得到提升。蔡中郎锲而不舍地报告、上表,终于触犯到了宦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利益。这还了得?皇帝身边人可不是好惹的!没过多久,宦官们就抓住了蔡中郎的把柄,把他投入了死牢。还好朝中不少官员都知道他人品不错,不断为他求情,总算保住了性命,被全家流放到了边远山区。
直到十年后,老蔡时来运转了。由于汉室衰落,灵帝去世,董卓专擅朝政,挟天子而令诸侯,偏偏他就是蔡邕的铁杆粉丝,被老蔡文采和才华折服得一塌糊涂。于是,老蔡就被董总从山野间用八抬大轿请了出来,并且强行给他封了一系列官职,短时间内就由一介草民到封侯拜相,官到中郎将,直达天听。董总的疯狂迷恋,老蔡的登天步伐,纵观世事五千年,还有谁?还有谁!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董卓被诛杀,蔡中郎又犯了任性的毛病。一开始,大家都敬重老蔡的品德与才干,没将他列入董卓一党,而是让他安心完成汉史的写作。但老蔡的政治敏感性实在是太差了,他竟然在公开场合谈论董卓,并为之惋惜。结果好啦,纵使大部分朝臣都为他求情,一代旷世奇才蔡邕这回也没逃过被杀的结局,最终命丧于自己的任性、话唠的性格缺陷,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话说回曹娥碑背刻的谜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据历史典故“智隔三十里”解释,曹操以及他的幕僚杨修当时读到这段谜语时,得出的是“绝妙好辞”的谜底,并且相对会心一笑。“曹娥碑”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字谜”,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直到这里,好象谜底并无涉黄之嫌,也不见得蔡中郎有多“皮”。
但问题在于,杨修即时就能解的黄绢谜,是典型的离合字谜,其实并不难猜,为什么文治武功、文采斐然的曹操就要走出三十里地以后才猜得出来呢?绝对不能草率地认为曹操“无智”,而是他发现了此谜的最后一字与前三字根本就不是一个格式,也就不是离合字谜。杨修的机智是众所周知的,他当时就能解开“齑臼”并不为奇,曹操走出三十里地后也解出来了,两人写在手心里同时张开,相对会心一笑。没错,答案正确,而且这个字根本就不会是平淡如水的“辞”字!碑文一绝,天下人都知道,“绝妙好辞”,能够让两个绝顶聪明的大男人会心一笑吗?显然不能。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诗仙李白在其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中也提及,黄绢谜是值得玩味的。李白可是著名的“皮孩子”,一等一的“黄段子手”,如果是“绝妙好辞”,肯定不值得他沉吟的。
至此,可以对蔡邕在曹娥碑背后写谜作一个还原推断了:入夜,蔡邕终于见到了当时已名动天下的曹娥碑,他激动不已,抚摸着刻痕读完了全篇碑文,他意识到这块碑一定会成为光耀后世的“三绝碑”。接着,他就不爽了,文章精绝的曹娥碑已经成型,题字的书法却是不如自己的。他不服,他决定要在碑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皮”劲一上来,蔡中郎就在碑石背面写下了自成一体的“飞白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哈哈,猜去吧,猜中你必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