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里回收了我之前提到的疑问。也就是他强调事物的|同一性本身
是无法直接呈现的。然而我们在思维和谈论时,却可以直接谈论“事物本身”这种描述,这算不算同一性原本的显现呢?
作者在这里说明,我们在知觉上可以把握同一性,但同一性确实不显现。不过这个同一性在给对象的命名中,是在理性和范畴层面显现的。由于理性超越了原本感性的层次,因此它可以直接谈论同一性本身。“立方体的同一性是知觉和思想之间的桥梁”。
4 我似乎从这个“同一性”中看到了某种更加根本的东西。作者强调在知觉的过程中,我们的理性过程浑浑噩噩,并无判断,而到了述谓和范畴的过程时,理智才在可数的命题中“咔嗒”式忽然显现。
但是,对于事物“同一性”的判断,也就是知道自己看的车的不同部分属于一辆车,知道自己看的立方体各个视角面属于同一个立方体,似乎比具体的“这辆车掉漆了”,或者是“这个立方体有一面不平整”这种判断,要更基础一些。知道“这是个立方体”这个判断,即是所有理性判断的基础,又似感官知觉的基础。作者虽然强调基本的同一性认知连接了知觉与理性,但它似乎应该算作“知觉的基础”。
据此,这种判断让人想起“存在”这个十分特殊的术语和状态。“某物存在”看似是个理性判断,但也更是感觉知觉的基础。这种特殊的地位让它无法被当作单纯理性层面的现象来考虑。
我更倾向于认为,作者所谓的“知觉”,其实并不纯粹,而是被“理性判断”偷偷下场架构而出的认知形态,因此无论怎么强调与“范畴意向”的区别,却终究摆脱不掉理性的小尾巴。这种看似“深刻”的概念,虽然确实有深刻性在里面,但也由于其不彻底性和模糊性,增加了人们对它的评价。
4-1 我们并不难想象连最基本的“同一性”都无法达到的状态。那不一定是绝对的“无同一性”的认知,而是混乱远远大于“同一性”的一个状态。如盲人摸象,确实无法知道大象的样子,甚至如果无人告诉,他们都无法确定自己摸的是一个东西,还是一种现象。再如视力正常的人被蒙住眼睛绑住手脚感受这个世界,也可能丧失大部分“同一性”的认知,被强大的混沌感与“认知无力”状态控制。这种情况,虽然也有认知材料的摄入,但是相比于看立方体的侧面和轿车表面而言,“同一性”认识确实更加缺乏,而理理性和范畴也就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