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今天这个题目,大家争先恐后争第一的时候。
为什么没人想先争第0.5?
和0.5最近的是0和1,就电商行业来讲,第1和第0都是马云,那第0.5在哪呢?马云自己包了,这不就没写下去的必要了?当然不会,您别心急,咱当年为了超过马云,了解马云的程度绝对远超马云自己。
随随便便写本书《马云励志故事》,可以让马云晚三十年创业;
再信手拈来出本续集《阿里发展路线》,让阿里巴巴再晚三十年上市都没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早日凭借行业第0.5人的身份转型行业第一人,就以我现在十以内加减法不打草稿便可轻轻松松出答案的数学水平,大概可以按以下思路研究问题:
依照此清晰的思路,为了增加必要的胡编乱造内容,我们特改用以下思路分析:
众所周知,当你对马云和阿里的了解程度比自己还清楚时,怎么没成为“新电商时代”第一人?
标准答案:铁打的资本 “成功”和你有仇。放眼望去,任何行业,第一人吃肉,第二人喝汤,第三人闻味,剩下的部分由“专家”们深入探讨。
这不是废话吗?绝对是,不说废话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
但为什么是废话?因为前面这些话和“吃了吗”一样,你最多回一句 “我吃了”,人话成了鬼话,鬼话成了废话,废话又成了人话,你不说又显得你不是人一样。
有一本书叫《王思聪的白手起家史》告诉你,需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从“人”到“神”,所以凭你现在努力的程度还不足以为王董和王总打工。
综合起来说了个什么事?我们看的书基本上是教你怎么学马云成为另一个马云,学阿里开办一个新阿里。这是一个方法上从1到2,精神上原地踏步的过程。我们真正想看的是什么?从0到1的过程。有谁写过吗?当然没有。
我们先说写从1到2的书是哪些人?两种人,你的老板和你的同事。
先说你的老板,把书写出来卖给员工,反正看这些书的都是基层员工,凭借一本《我当年加班不加薪》的成功学传记,解决在“996”环境下工资偏低的问题是老板当前写作的重点。
初入职场,年轻人一看,埋头加班就能超越老板。好,埋头工作二十年。
人到中年,钱没挣上身体不行了,再看两页书,调剂心情才能更好工作。好,你又劳逸结合的干了二十年。
最后到该退休的时候了,你把书翻到末尾,就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老板故意没加注释:存在成功他妈不孕不育的可能性。
你一看,相信了自己命运不好。于是心平气和、语重心长的把你的“人生感悟”教育给下一代。
结果是什么,孩子不听,长大懂了,感激涕零的同意了你的观点,两代人高高兴兴的又把观点传给了第三代。结果是什么大家自己体会,我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帮助理解:《花前月下的第一步是花下月钱》。
我们再说第二类人,你的同事,他是一个梦中完胜马云的人。身体在基层,大脑在高层。既实现了脚踏实地,又完成了高瞻远瞩;有普通人的基础,但满脑子想的都是高管的事,所以写出来的书有基础有拔高,有深度有热度,有内涵有浮夸,捎带把你的经历也写了进去,可谓老少咸宜,书名好像叫《我只会把我成功的秘诀告诉你》。
这本既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成功学艺术”把你成功忽悠,许多个你买了他的书,他就走上了迎娶白富美,当上总经理的道路,于是你更相信他的话了,甚至连夜打电话催他写续集。
最后,我们总结此类性质的书:
娱乐书籍。
讲了这些,我们回到主旨,成为第一,得类比一下这个从1到2的过程,再想想谁是第0人,这么一减一加,嘿嘿,应了那本书:《三岁神医,看我如何用脚气治疝气》
鲁迅先生说,世上被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此时你想,面对社会,另辟蹊径才是成功的关键,提倡大家研究一本书:《刑法里的致富经》。
你发现了合法的事少钱多离家近吗?并没有。
为什么?就算发现了我们也不会相信自己发现了。
为什么?你发现的不是拼颜值就是拼才华,或者拼爹,这些粗鄙之语已将你的强项巧妙避开。
大家此时忘记了自己从小就有的一种天赋,想象力。靠想象,我们在一些环境下创造了许多“白嫖”的财富,成为了很多行业的第1人。
但是,你考虑过马云的想象力吗?
马云在1999年凭借自己对互联网和购物的创意连接,创办了电子商务,二十年后,他凭借努力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父亲。
马云自己完成了从0到1的改变与突破。再看这段经历。一切的起源是创意的连接。购物与互联网的连接构建了一个新时代。
我们缺少马云的努力和坚持,缺少马云的形象和口才。但我们不缺和马云一样对未来抱有憧憬与想象,就像那本书《我在沙特阿拉伯的天桥下算命》。
这份想象在多数情况下一闪而过,我们凭一时的憧憬填补了生活的不顺,但马云凭一时的憧憬填补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觉得自己成为行业第一人的想象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痴心妄想,而且身边的大多数人觉得你能做成你想象中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其实你也是同样认为别人的。
但你想过你的某个充满想象力的想法不会被别人认同吗?他可能不认为你能实现你的想法,但他可能认为你的想法需要他来实现。一来一往,充满想象力的信息被忽略。
既然想象力在某些情况下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作用,你考虑过把你的想象力去商业化变现吗?此时我引用书中的“沙滩理论”来解释。
一群人坐在沙滩上看美女,一阵海水过来,某人(张三)发现沙子具有凝聚力。他想是不是可以用它做些什么?于是他用沙子堆起了一座城堡,海水一来,城堡没了,他失落的走了。李四看到了这些,把海水盛到了远离海岸的沙滩,做了一座城堡,晚上大雨,城堡倒塌了,李四生气的放火把沙子烧焦了,走了。最后一个到了的马云,他把烧焦的沙子烧成玻璃做了一座水晶城堡卖给了前两个人,后天,这片沙滩开始姓“马”,美女们开始看马云。
这个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要对沙滩上的美女们动心思,不然你可能会还不起这个月的花呗。
好,回归主题,沙滩是一片未开发的新行业,张三是第0人,他善于观察、想象和创意;马云是第1人,他一来,买家转卖家,大家都记住了沙滩姓马。李四是谁?不知道。
我们大多数时候,犹豫在第0人,向往在第1人,总是成为了第0.5人,但难道这就宣判我们不能成功吗?绝对不会。
行业第一人需要什么,需要一天时间把沙子变成玻璃,第0人需要什么,需要一分钟堆个城堡,第0.5人需要什么,需要一小时思考问题,一小时解决问题,凭借的是创造力与想象力。
马老师有运气来到这片海滩,但每片海滩不可能都准时遇到马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一本书计算了概率,书名是《二十年前,我爸姓马名云的概率》。
不同的沙滩有不同的规则,但唯独想象力是创造财富的通行证。我们成为不了马老师去带领一个时代,我们也不会甘愿在马老师出现尚早的时候变成炮灰。
我们为什么不集合所有的第0.5人的想法,把每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卖给未来某时某刻的马老师。在一个第0.5人汇集的平台,将海滩属性的把第0.5人放在平台上,这样的方式,将会帮助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马老师。
所以你现在应该做的最要紧的事是什么?把你所在沙滩的第0.5人经历写出来?错,你需要创办一个第0.5人聚集的平台。
谁不想做行业第一人?
真的非常感谢您愿意看到这里
如果我写的还行,请您点个赞鼓励一下我;
如果我写的太差,请您点个赞反向嘲讽我。
我将再接再厉,写出令您嫌弃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