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以《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为契机展开。
第一环节:郑老师抑扬顿挫地朗读故事内容,同学们安静认真地倾听。


第二环节:老师提取细节,提问核心问题之一,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合理想象,组长记录组员发言,并上台分享。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龟在比赛前说的那句话吗?
学生1:总有一天我会赢的?
老师:对的,我们公认兔子的跑步速度是远远快于乌龟的,生活中说的“龟速龟速”,就是形容速度慢。而在之前的比赛中,兔子总是赢,乌龟总是输。既然如此,乌龟哪里来的自信说:“总有一天我会赢的!”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要发言,组长做好记录。
教师话毕,孩子们有条不紊迅速投入讨论。
约过了8分钟,讨论在老师的指令声中停止。
第四环节:老师邀请小组长上台分享。
第一组的分享:
1.兔子很骄傲,相信自己会赢,乌龟很谦虚,有勇气相信自己。
第二组的分享:
1.因为乌龟没有放弃。
2.因为乌龟相信自己可以赢的。
3.乌龟永远自信。
4.乌龟相信自己一定超过兔子。
第三组的分享:
1.乌龟有必杀技。
2.乌龟是滚过去的。(^.^)(乌龟可能在练习一种速度能超过兔子的本领,这一条没有深入讨论)
3.乌龟心里很生气。(嘴巴不服输)
4.乌龟相信只要坚持就能胜利,乌龟一开始就决定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第四组的分享:
1.乌龟很了解兔子的性格。
2.乌龟在中间放了个牌子,睡一小时就给10个胡萝卜。(刘)
3.兔子在中途睡着了,乌龟超过了兔子。
第五组的分享:
1.乌龟觉得就算这次失败,只要它努力练习,失败次数也不放弃,就一定能在哪一天胜利。
2.乌龟能等到兔子的子孙都死了,所以它能赢。
3.兔子前一天晚上拉肚子了,言外之意,兔子晚上失眠了,没休息好,导致第二天跑步比赛犯困。(这个是学生在楼道补充的,也属于思维发散后的想法,很有趣。)
结合每一个小组的观点,郑老师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等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小组不同的观点,从而思维碰撞,想象无限。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讨论前没有说明讨论的规则——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导致有一位同学扭头趴在自己的座位闷头生气,我低下身去轻声询问:是不是你的观点不一样被反驳了?他红着脸微微地点点头。知道了原因,就必须马上处理,不能让他把不开心和不被理解带出这堂课。于是我跟组长讲明讨论规则——只有不同,没有对错。组长听后,记录下他的观点。
第五环节:教师分享
乌龟在跑步比赛中总是失败,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坏点子:在兔子喜欢吃的草里面放上安眠药,让兔子吃。(这个环节其实我学生分享前就展开了,写在这里只因为觉得等学生分享完后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方向会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最后环节,教师根据学生总结3点:
1.乌龟是一只有信仰的乌龟,他永远相信并支持自己。
2.乌龟是一只有心机的乌龟,他用过不正当的手段赢得比赛,是不可取的。(这点下堂课还得强调一下)
3.乌龟是一只命很长的乌龟,他能等到兔子的子孙都死了,所以它能赢。
从今天这堂课来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道德法治是个不错的尝试,它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灵感,不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明白一个道理:自信和支持自己是爱自己的最美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