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所在的村子较大,村属小学——古代谓之“村塾”——里的人头自然也多,乌央乌央一堆又一堆。人多,姓氏也杂,于是对方的姓氏也成了引发同学间笑声的“包袱儿”,男孩子尤好此“表演”。一同学姓赖,他爸四十多岁,平素给学校守大门,老师与教工们进进出出皆称之为“老赖”,于是“小赖”的外号张口就来。不用问,朱姓同学则成了“小猪”。不高兴?随便你。最吃亏的怕是“石”同学了,有一会庆祝儿童节,办了一场歌唱表演,其中石姓女同学平素害羞,死活不愿离开座位到场子中间,主持人就喊:“把屎拉出来,不能让她憋着!”话音一落,则是一场爆笑。石姓女同学大为脸红,因此再也不理睬那位主持。直到石姓女十几年后嫁人,当初的那位主持人重重上了笔礼金,双方这才了却前嫌。
长大后渐渐知道对每一个姓氏都不能开玩笑,那些带着侮辱性质的说笑和逗乐更不可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国人素有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华夏儿女之所以有根可寻,主要就源于延续和发展了几千年的姓氏文化。中国人的姓氏,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成员称呼,它是用来维系家族和血缘关系最直接的纽带,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姓氏成为民族大姓,有的姓氏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姓氏稀奇古怪。那么关于中国人的姓氏,又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独特情况呢?
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国人的姓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这取决于中国姓氏所带的独特价值。姓氏在西方社会,被纳入生物学范畴进行研究,然而姓氏在中国,则是被纳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这是由于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使用姓氏的时间不够久,姓氏所能传递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并不深厚。比如在欧洲大陆,“姓”的历史起源仅仅有1000年,普遍使用姓氏的时间也仅有400年而已。
单从姓氏文化也能够解读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历史。比如明清时期,有大批人口远赴台湾或者远居海外,这才掀起了近些年来海峡两岸人民寻根问祖的文化浪潮。“姓氏”对于华夏儿女而言,更是将千千万万的异乡人凝聚在一起的一股文化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祀先祖,落叶归根的传统,无论人们身处何方,凡事能够寻觅到自己的祖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是意味着“回家”。这份“根”的力量,中国姓氏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不可否认,的确有几个极为“古怪与尴尬”的姓氏,在众多的“千家姓”中,想必这四个姓氏属于非常罕见,又令人“望名生畏”的姓氏。第一个姓氏“死姓”,中国人将“死”字置为不吉利之字,平日里对于这个字可谓是避之不谈,然而在我国西北部竟然分布着“死姓”,而且这个姓氏是由北魏时期的一个四字复姓演变而来。不过这个姓氏的单字含义确实不怎么吉祥,对于家长而言取名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所以它也成为了我国倒数第二少的姓氏,目前也处于逐步减少的趋势,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消失的姓氏。
第二个姓氏“难(ning读四声)姓”,曾经有人统计过,姓“难”的人比姓“死”的人还要少,所以它也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倒数第一姓。这个姓氏源于北朝鲜鲜卑族吐难氏这个小部落,由于他们崇拜一种名为“吐难”的飞禽,故以自己部落的图腾取为姓氏。北魏入主中原后,吐难部落也迁入了东北地区,在北魏帝汉化政策的号召下,他们将姓氏改为了“难氏”。虽然该姓氏并不读“难”的发音,但是知道这一读法的人并不多,导致人们一看到这个姓氏,就联想到了各种灾难。
第三个姓氏“黑(he读四声)姓”,关于该姓氏的渊源记载有多种说法,源于突厥族、回族、蒙古族、地名、国名等说法经仍然不统一。不论何种说法为真,姓“黑”的古人也不少,比如清代康熙年间就有一位穆斯林武将名为黑鸣凤。纵然黑氏氏族也诞生过不少杰出人才,但是当“黑”作为一个姓氏出现的时候,由于“黑”字本身的含义,反而会给人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
第四个姓氏“老姓”,一旦把“老”字加在名字的前头,就会给人一种苍老、年迈的印象,无论在后面加什么样的名字,这个姓氏一出现,会打破所有美好名字的幻想。但是“老姓”虽为中国罕见姓氏,至今姓“老”的人仍然很多,毕竟这个姓氏可是广东省佛山土著四大姓氏之一。以上这4个罕见姓氏,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人们讨论的中心,想要给后代取名也是一件难事。当然这些罕见姓氏仅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部分,想必还有更多的稀有姓氏,被埋没于历史洪流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