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shimoyang11)
“什么使人类变得伟大?是因为他改造了大自然吗?是因为他能利用近乎宇宙尺度的力量吗?是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征服地球,并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户吗?不!是因为尽管做了这些,他还是活了下来,并且打算继续这么活下去。——《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第一类接触”类的故事。外星人神秘造访地球后离去,在地球上留下六个高辐射、高污染的造访区。里面到处都是他们丢下的垃圾。野餐的外星人已经走了,驮鼠一样的人类虽然高度警惕,对这里充满了好奇,他们靠近皱巴巴的玻璃纸、啤酒罐上闪闪发光的拉环,试图将其驮回自己的洞穴。
大部分的碎片都令人费解,且极度危险。科学家关注这个地方,一家国际研究所资助了这方面的研究。交易垃圾的黑市开始繁荣起来。”潜行者“潜入禁区,冒着各种骇人致残或死亡风险,偷取外星人的垃圾,把东西带出来,然后卖掉,有时候甚至还卖给研究所。
三十多年来,凡接触者,或皮肤剥落而死,或生下畸形怪胎。僵尸纷纷从附近的墓地中爬出,游荡在人间。可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游走在杀机四伏的造访区,倒卖外星人留下的高科技物品,过着刀头舐血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潜行者”。对死亡的恐惧、对金钱的贪婪、对命运的愤懑……他们在折磨中渐渐扭曲,走向崩溃。
然而,如果人类的这场浩劫,不过是外星人一次无心的路边野餐,所有的苦痛挣扎,所有绝望中的微弱希冀,还值得吗?
作者将故事写得真实生动,走向令人难以预测。故事地点好像位于北美。他们每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讨人欢喜。老奸巨猾的潜行者,倒卖商人浑身散发着一种既令人反感、又招人的活力。
作品中的人物真实可信,没有才智超群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核心人物雷德就是个普通人,他脾气暴躁,冷酷无情。大部分角色吃苦耐劳,过着毫无尊严、没有希望的生活,他们既不多愁善感,也不愤世嫉俗。人性没有被过分美化,也没丑化。
作者笔法纯熟,对笔下的人物充满怜悯,同时也没有掩藏他们各自的弱点。这本书以普通人物为科幻小说,相比于同时代的作品而言,没有精英主义的窠臼,有点托尔斯泰的方法,从将军角度,通过家庭妇女、囚犯和16岁男孩的视角来描述战争。
《路边野餐》通过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来描述外星人的造访,而且重点讲到了它对普通人的影响。两位作者用一种讽刺、滑稽且富于同情心的基调表达了这个观点。
在小说后半部分,一位科学家和一名心灰意冷的研究所员工,就外星人造访的影响和意义展开了一番精彩绝伦的辩论,作者在伦理道德和智慧上的超高修养不言而喻。斯特鲁伽茨基兄弟把莱姆关于“人类理解论”的讨论做了进一步的升级。
最后的许愿是“希望每个人都幸福、自由!”,正如书中雷德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上帝说的,也可能是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是“我从来未将灵魂出卖给任何人!它完全属于我,还有未泯灭的人性!你自己搞清楚我想要什么吧,因为我知道,我的愿望不可能是邪恶的!”
世界科幻文坛的双子星的杰作
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与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是两兄弟。俄罗斯科幻泰斗,世界科幻文坛的双子星。为纪念二人在科幻文学上的贡献,第3054号小行星以其姓氏命名。
哥哥阿卡迪以翻译日本名著成名,弟弟鲍里斯为天文学家,1957年起开始联袂创作科幻小说。二人早期受波兰科幻大师莱姆影响颇深,此后,逐渐将俄罗斯文学传统融入科幻类型,擅用荒诞、讽刺手法,作品中充满深刻的道德思辨和社会思考。
1972年,其代表作《路边野餐》问世,轰动世界科幻文坛。1979年,被电影大师塔科夫斯基改编为经典电影《潜行者》,剧本由兄弟俩亲自操刀。令人震惊的是,书中以“外星人造访区”隐喻核污染,而电影拍摄外景地塔林也恰恰曾遭核污染,包括导演塔科夫斯基在内的三名主创都受此影响,数年内相继去世。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爆发。问世于14年前的《路边野餐》,竟成了这场人类大浩劫的残酷预言。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