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锡林浩特
以下是摘自我的大学老师(偷偷地分享一下她的空间)
毕业季、升学季
今天是高考分数公布的日子,也是大学生毕业的季节,一部分人为能不能走进大学,能走进哪所大学而困惑;一部分人为如何走出大学校门,人生的下一站去哪里落脚而徘徊。一进一出,平衡和谐中透漏着些许的焦虑和迷茫,一个轮回就这样开始着,又结束了。
思绪翻回到24年前,那个时候的高考志愿是在考试之前填写的,报考的院校基本凭感觉,我们当时分师农类和普理类两个大类。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连纸质的参考资料都很少,鉴于普理的招生范围遍布全国,师农类的本科院校是省内的两所农业院校和几所师范院校,本科线上不了就只有一个专科志愿就是枣庄师专(后来师专有了亲密接触,成了我的衣食父母,这是后话了)。如同现在的学生考研报考志愿都很高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登高的梦。我最初选的普理类。当信息统计到学校以后,成绩前几名的同学都一致的报了普理类。由于师农类执行市属线,比省线低10分(据民间说法,1分就可以甩掉一操场)。学校领导在统筹后,为了保证学校的本科上线率,把我们几个叫到三楼西侧的教务处办公室,动员大家改成师农类,其实我对这个没有任何概念,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由于成绩不突出,连本科都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改选了师农类,其实未来保住我这个悬崖边上的本科生,学校还给我有个市级三好学生证书,据说可以加十分,当然后来这个证书的加分也没有用上,不过这个证书也是有生以来第一个荣誉证书,尽管不是凭实力挣来的。后来五人中有三个都改选了师农类,只有两个坚守了自己最初的选择。
在仅有的几个师农类本科院校里,由于个人原因,首先直接排除了师范类。至于后来鬼使神差的又站在了讲台,干起了教书育人的差事,也是后话。但是我曾记得,小时候,当人问起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会几乎不假思考的回答:我想当一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也许一出生,就注定了你会干什么,你的人生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只不过我比较幸运,进入社会以后几年就找到自己应有的轨迹。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找到自己应该的位置。比起他们,我是幸运的。在两个农业院校中,我选择了一所名字里带大学,也许所谓的大学就应该有大学两个字吧。后来证明,这个举动比较的冒险,高考分排名班级后几名,差一点被调剂。
至于专业的选择,更带有一定的原始味。农村人对专业的理解多是从周围人干什么获得,那个时候的眼界只能看到镇上上班的,还有村里的干部。但是非农业户口一直是当年考学的初心,所谓的走出农门就是把农业户口前面加个一个“非”字。当年的语文学的不好,不知道高考的92分是怎么凑出来的。家人就感觉一旦考上了,能干什么工作那?由于数学成绩尚可,大队会计的工作就是那和算盘,加加减减,也许这活我能干得了。于是,在一心不再种地的前提下,选择了会计学专业。多年后发现,这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它的需求。
如果说报学校、填专业是个情分的话,能不能考上全靠和阅卷老师的缘分了。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高考分数是需要到学校去看的。到了大约分数出来的日期,我没有自信去看,生怕面对不好的结果(以至于到现在也不自信,这个是个毛病,不好治,求高手指点),于是我让我弟弟先去学校打探消息。那个时候正直暑假时间,学校里没有学生,弟弟走到一个办公室门口听到里面老师聊到我的名字,可能分数还行,过了本科线。但是这个分数是怎么凑起来的,每门课都考多少还是个谜。好多天以后,我偶然间在学校传达室的一个比较干净的的垃圾桶里发现了类似后来的工资条样子的小纸条,我的各科分数才浮出水面。
等通知书的日子也不算太长,记得那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有人喊着有我的信,挂号信是单独送上门的。我当时正在烧火做饭,光着脚跑出去接过来邮递员手里的信件。从淄博发过来的挂号信,拆开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通知书。爷爷看到录取学校是农大时,悻悻地说了句,本以为不要种地了,这下还是进了农业大学。一声叹息。
大学四年算是过得平淡,首先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每一门课学好,也没太想毕业以后回去哪里工作。那个时候处于改革的节点,不是进了大学就一定有工作,铁饭碗已经不是那么拿的,家里也没有能说上话的人。没考虑太多,按部就班的做好每天的事情。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课程不是太多了,部分同学开始准备考研,好像除了考研,没有其他选择,考研的考研,不考研的就等着毕业了。眼看着其他同学都忙着,自己也得找点事做,干脆也准备考研算了。于是,大三下学期开始自己把学过的高数课本拿出来,英语书拿出来。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在家里就呆了一个周就返校复习了。几个同学在宿舍里捣鼓点吃的,然后学习,买了三四册的新概念英语,每天读读,数学自己看书做题。至于报考什么学校,当时没细致想过。去图书馆翻过当年的招生大纲,看了半天也没有个头绪。本校有硕士点,图个省事,四门专业课就一门没学过的,考外校的,不知道从哪里联系,干脆,就地解决算了。后面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每天学,没感觉多累。成绩出来后,管理学单独划线,不在执行往年的农学分数线,数学单科线57分,我的数学压线,这想想更是让人后怕。后来有人调侃,说我真会考,一分也没浪费。在总分和单科划线的情况下,好多同学倒在了英语单科上,我的英语当年考了72分,应该算是不低的分数了,这也得益于我英语四级第一次没及格,后来又考了一次,干脆一鼓作气,准备考研的时候六级也过了算了。所以,暂时的失利也可能暗藏着未来更大的突破。
再后来就是毕业,当时没想到过考博士,也没人指点,也许感觉硕士就够用了。其不然,社会发展太快,现在后悔也晚了,回去面壁,顺带塑身减肥。
接下来的一些年,起起伏伏,在人生重大选择上没有听从外人的建议,跌破了头,好在知道转身止损。
现在,我的孩子也将面临人生重要的六年,不同的是,她所面对的世界和竞争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以至于我始终处于跟跑状态,不知道还能不能跟得上。我们那个年代,知道正方体的一两个面,就足以领先其他人好多。而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正方体有六个面,如何能从这些人中出线,也许需要的是在细节上下功夫。所以我一直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六年觉得未来,努力,在累趴下之前把自己逼进理想的大学。再说,我们不会让孩子累趴下的,即使趴下,我们作为父母也会首先躺下垫在下面。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果说中学六年决定你上什么样的大学,到了大学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考上大学就可以玩手机,玩电脑,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其实,进入大学,真正的赛跑才刚刚开始(个人观点,别吓着宝宝)。因为高考是独木桥,不单是说众多人都在挤,从另一个方面说,只有这一个选择,所有的力量都可以指向这个桥,不存在机会成本。而大学,只要不完全懈怠,毕业证难度不大的。但是如果想考研,考证,专业学的好一点,需要有一定的耐性,因为这些对于毕业来说不是必须的。尤其在现在有更多可以分心的时代,需要更多的自律方能坚持到最后。走过大学的人都明白,努力的人会收获很多,而被大学上了的人,都有一种回炉再造的冲动,这个,毕业过的人都懂的。当人生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就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否则,方案达不到最优。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给学生灌输的一种理念。
但是,在不知道用哪张牌可以换取未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让自己的手里积累更多张可出的牌,如果你可以用其中几张换取工作时,总比毕业时一张像样的牌都没有要淡定吧。莫等闲,毕业时手里没有可出的牌,空悲切。
回首过去,用两句话总结:
听人劝吃饱饭。关键时刻务必征求他人意见。
我们只负责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谨以此篇总结我的前半生,纪念为我的大学毕业20周年,送给即将进入中学的孩子,也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2019年6月24日
网友评论